学上的不多,所以对读书人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慕,迷恋着墨香,也为了把自己装扮的看起来似乎也像一个读书人而刻意培养着读书的习惯。 专此必失彼,过于关注书内就不觉对书外的世界感触迟钝起来;比如第一次听到“李宇春”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她为了作秀而与大熊猫过于亲密的指责。当时觉得奇怪,一个小女孩子跟大熊猫照张像值得这样兴众责问吗?后来一留意才知道:哦,这不是一般的女孩子,是个唱歌的,还是个超女冠军。再后来才知道“超女”原来是一件人人都该知道的事。
最近又一次感觉对身处的这个世界感触迟钝来自于一位博友的日记。那是一个闲来无事爬爬山,蹦蹦迪,KK歌的人,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准小资人物居然在日记中大呼:现在的书太贵了,一本几百块,看不起了。当时并没在意,只戏言跟复:现在的书封皮拆不来可以当板材做书柜了。
文以载道,书以传文。一直以来书籍都只是传承文明,开蒙促智的载体而以,并不以价高而传。从前的工闲岁月也都是以书来打发时间的。映象里那是最经济的消费了,便宜过看一场录像。逛街就算什么不买喝杯饮料也高过一天看书的消费了。虽曾见闻过黄金书之说,但想那不过另类别说,原本卖的也不是书,只是在叫卖一块叫“书”的黄金而已,是以并不为意。
鲁迅先生之所以博采众家,各取所长来自于其“消闲的时候便随便翻翻”的泛览习惯。其根本自然也得益于书籍的平易方便,并借孔乙己之口传话:偷书者不为偷也。一说渴望知识应该得到尊重,另一说自然也是因书乃平易之物,无可盗之价,即便一本大部头百科书,其本也不过几两油墨几斤纸,能值几个钱。塞进灶堂还不顶一块榆木疙瘩耐烧,自然”偷“书者不为偷了。但博友的一声叹呼还是让人惊动,留意观察之下,大感意外,果然是不敢轻言看书了。
动辄上百元的书比比皆是。其装帧手法虽还传承着线装胶装,但已是留其形而变其质了,覆膜类、涂布浸渍类、再生皮类、真皮封面、赤金箔等高档装帧材料纷纷粉墨登场。七彩的内页,精美的图片赏心悦目之极。文字的比重正逐渐失重。其相较月饼盒包装之富丽堂皇以是不惶多让,竟也有礼品装了。
不知面对如此精贵的书,鲁迅先生还能不能‘消闲的时候便随便翻翻’?伟人毛泽东博古通今的学识亦来自于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每看一本书他都会勾勾画画,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及评论。如果面对装帧如此完美的”艺术品“是否还舍得点点画画呢?
相较看书,无所事事的上上网,逛逛街已经是更经济的消费了。猛然惊觉真的有很长时间没有如从前一样在某一不太相交的友人处赫然发现一本出自自己之手辗转而来的书了,书已不再是可以随意借阅的了。
从秦简到汉帛,到素抄,到版印,书籍一代代的变迁都秉承着人人可读,人人便读的本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书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蒙昧走向文明。一个民族的知识如果要以文字以外的质量来体现其厚重无疑是一种悲哀。书教会了我们所有应该知道的,如果不能让人人都可以轻易的看书,我们失去的将会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