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索寓言》里,伊索讲了一个故事,是个好故事。他讲,一对磨坊主父子骑驴上街,商量的结果,一头驴子谁骑都不好,怎么骑都不合适。 中国有一个很本土的故事,说的是祖孙二人,骑驴上街。遇见路人,路人就指指点点,说: “第一,爷爷骑驴,不对的。为什么?你作爷爷的,理当疼爱孙子。怎可自己骑了驴子,舒服了,教孙子一个人跟着走。你当爷爷的不够格,不慈爱。 “第二,孙子骑驴,更不对了。为什么?你作孙子的,年轻力壮,走两步路又当回什么事。爷爷年老体衰,腿脚不便,骑驴自然是很应该的么!你作孙子的不够格,不知孝。 “第三,祖孙骑驴,没天理啊。一头小驴子,筋骨有多强,经得起你们两个人的折腾?再说,养头驴子容易么,你们自个心里明白。你们还有没有一点爱心?你们祖孙不够格,不恤物。 “第四,祖孙抬驴,太幽默、太笑话了。天底下还没见过这么有意思的事。养头驴子,为的什么?不就是行脚方便么。一年下来,它一个得耗下去多少口粮。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驴子而不用,不如不养。你们祖孙不够格,不达物用。” 祖孙二人是毫无办法,怎么办都不对,“到底我们该怎么办?” 怎么办,不是没有办法。择其一而行之,就可以了。在我们明眼人看来,祖孙两个实在是拙的可怜。天下间骑驴的方法,不过这四种而已。我们不是神人,只能选用其中的一种。而事实上,每一种都或多或少招致路人的指点。指点是我们没有法子摆脱的了。 明朝人冯梦龙集《增广贤文》,有一句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我们行人做事,难免要给他人评价。我们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做到给人人说好的地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自己主张了。 战国时候,有一个燕国寿陵的年轻人,人格潇洒,磊落光明,是个有为的人。他的步子走的也好看,翩然有风致。可是他很要面子,也爱虚荣,看见细腰翘臀的女子走路别致,引人注目,他就学起女人步了。后来,看见老人的步子,稳重豪达,很有风度,是个理想中的有为之人。于是,改学老人步了。最后,少年步子的轻逸洒脱,也引得他垂涎。改学少年步了。学了一圈,什么步子都掌握了皮毛,还觉不到家。回家的路上,怎么走怎么不顺,腿像故意与他为敌,就是不听话。没办法,走不了路了。于是,他学着婴孩的样子,爬着,滚回家去了。这就是有名的“邯郸学步”的典故。最早从庄子那里讲出来。 邯郸学步,而走不成路;祖孙骑驴,而骑不成驴。 这两则故事,给我们一点启示,就是人不能面面俱到、八面玲珑,谁都不可能完美。只要行事为人,中规中矩,无大纰漏,就可以了。不必很在意他人的指点。他人的指点中间,也是漏洞百出、矛盾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