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及全国省级团委、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于2013-2014年,联合开展了“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其中,“留守儿童”群体为六类青少年群体之一。(11月30日 人民网) “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据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而且,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就业,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也会随之继续扩大。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最需要呵护和引导的时期,无数的留守儿童却过早地失去父母的监护教育,过早地品味到孤独、无奈和辛酸。“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报告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凸显,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自我接纳程度更低。事实上,“隔代教育”、引导不力造成的问题远比《报告》所描述的情况更严重。长期情感缺失、心理失衡,监管缺位,导致有的留守儿童走上了犯罪道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家长、社会、国家不可回避的考题。 “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对社会发展将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从小处说,这关系到儿童的成长、关联到家庭的幸福;从大处说,关乎国家前途、关乎民族命运。只注重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却忽略对“人”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如果不解决好留守儿童中的各种问题,整个社会将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并最终酿成人们心中的永远之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红线。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上,必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党和政府要主动作为、家长要自觉履责、学校要积极关注、各界要凝心聚力,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对策,构建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尽力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