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部在江苏扬州召开全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会上透露,目前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卫指出:“目前,我国黄淮海平原次生盐渍化严重,东北黑土地地力衰减,土壤有机质下降迅速,西北地区由土壤侵蚀导致的农田土壤退化、中南红壤贫瘠、酸化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新增耕地质量低下。”(11月6日 光明日报) 耕地质量下降给粮食稳定生产造成一定威胁,也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虽然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控制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的“红线” ,但这仅仅是个数量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守住耕地质量“底线” ,意义同样重大。 那么首先我们应该弄清其病根,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耕地的质量连年下降。诚然,土地污染无疑是最致命的一个原因。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不到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而且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这组数据着实让人汗颜,基础地力再好的耕地也承受不住如此大用量的化肥啊!耕地质量岂有不下降的道理? 耕地质量关乎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牵动着全国百姓的心弦。虽已酿成苦果,但现阶段仍然应该用科学踏实的态度来应对,切忌急于求成,相反更应注重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建设。 相关部门应在实施耕地质量建设行动的同时,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进耕地质量保护立法进程,把耕地质量保护纳入常态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主动响应十八大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号召。另外,国家还应探索并推动设立耕地建设和保护补偿政策,为耕地质量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这不仅仅需要国家财政的倾斜,更需要动员我们的社会资本共同投入“保护耕地质量”这场战役。当然我们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农业部门还需搞好相关宣传工作,鼓励农民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等培肥地力。并且积极与农业科研机构联系,寻求更多有效的措施。 只有守住了耕地质量的“底线” ,国家的粮食安全才会有保障。(白露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