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应届毕业生699万人,这样大的一个群体怎么办?相反的是,越来越多的工厂的技术工人大量匮客满,就连社会上常用的一些技术工种短缺的厉害。 身边的工人似乎越来越少,而且纯技术工种的人更是少得可怜。车、钳、铆、电、焊这五大工种现在真是不多了,包括一些机修工、木工、建筑工人、技术操作工人更是少之又少。这种工人的断层将加剧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
建国以来,中国由于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与步伐,大量的重工业、基础工业、汽车、造船、电子、化工等工业项目大量上马,短时间内,迅速的积聚了大量的工人阶层,产业工人层出不穷,大量高级别的产业工人诞生,这就是建国初期,在经济发展,平稳过渡至工业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大量的产业工人,一个国家想要去完成工业化的改造是完全不现实的。总体上我认为,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靠的无非是三项主体,一为科技实力;二为产业工人;三为模式需要;而产业工人在这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固然有在新的国际环境中的相互阵营的支持,而其保证的大量产业工人是其发展的必要保证,依靠战前成熟的工业体系与产业工人,德国和日本迅速的恢复起来,并成为工业强国。
俄罗斯原来也拥有大量的产业工人,可随着解体,俄罗斯的经济开始步入了一种新的轨道,它的经济主要依靠资源与能源为代价所换取,其经济的不稳定性是一个空架体。抛离了其固有的工业体系,而且这20年来,产业工人的流失与老人,使俄的工业发展后劲并不强。
而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们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可是这种制造业一是来源于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中国抓住了必要的时机,在日本逐渐的摆脱原有的生产基础工业品与廉价消费品的时候,美国又正在将高科技产业作为国内创新完成改造计划的同时。资本与外流外延,形成大量的空白点。中国利用这一时机,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广阔的国内资源与发展模式,在能源、化工、纺织、电力等多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大量的工业消费品流向国外,国外也在低价使用中国生产消费品。美国人不要老是吹牛,老是挟制,没有中国的低价消费品,美国国内保证傻眼。
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固然有一些历史因素,这与建国初期产生的大量产业工人有极大的关系,这制造业国家没有一定量的产业工人做支撑和保证,想要做强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机械、化工、家电等等行业都离不开工人勤奋的身影。
可是,开放了,有钱了,我们却忘了工人的价值与工人的存在。这个世界似乎是让给有钱人来生活的,工人生来是低贱的,现在社会的舆论与思想逐渐在向拜金倾斜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开始的人性化的低劣评判。工人在创造价值却不被重视,孩子不愿意当工人,赚的又少,还辛苦,累得慌,一身油一身汗。于是,都去读书学习,不是那块料也要上个大学,读个计算机、市场营销、文秘的就算毕业了,有个文凭,可是啥也干不了。活干不了,文担不了。有老子的有关系上班了,没能耐的就打点小工,赚点小钱,职业不同,也没见有什么出息。
谁都不想当工人?农村的孩子甚至都不愿意去做工人。我们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大量的产业工人,我们中国的制造业大国从何而来?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产业升级,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造完成的,没有产业工人,我们在高科技创新方面会有成就吗?军事、航海、航天、铁路、电子、能源这些高端的技术都需要进口吗?如果真是那样,我们辛苦赚的钱又将给人家老美送到鼻子底下了。
现在,在企业中做电工、水暖工等普通工种的人普通年龄几乎都在40岁以上,这批工人退休后?谁来接班,没有了工人,你会发现你将寸步难行?这些产业工人的断层,会进一步的阻滞中国道路的发展。虽然我们再说的产业升级在做,可是我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现在远远的达不到一种随心所欲,根据科技来直接创造大量生产力的能力。就业形势的压力充分证明,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发达的社会体系,显然是适应不了这样多的大学毕业生。我们还是需要在基础工业项目上继续投入,积极的培养各类产业工人,社会舆论在思想上予以统一,并创造力尊重工人,创造价值的定义,不断提升工人的工资水平,这样如果产业工人在形成的力量足够庞大,我们就有了发展的基础,一切的梦想也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