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你要是早革命就好了!”
“妈妈,你要是卖豆腐就好了!”
“爸爸,你要是当警察就好了!”
三个不同年代的故事,分别为50,70,90年代左右。其间各间隔约20年的三个孩子,他们不同的遗憾与发问,说明时代的变化是多么的大,说明彼此间的代沟有多么宽、多么深,思想状态和观念又有多么的不同。
50年代,一亲戚的孩子问他爷爷:“爷爷,你要是能早参加革命就好了,当上了老红军多么光荣。班上一女同学的爷爷就是老红军,常常作报告把从前的革命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上的那个同学把爷爷的革命故事写进自己的作文里,受到了老师表扬,要她念给全班同学听,还抄在学校的墙报上。”
70年代,一朋友的孩子埋怨妈妈说:“妈妈,你为什么不卖豆腐嘛,你要是卖豆腐就好了!老师对一个妈妈卖豆腐的同学可好嘞,街上排队买豆腐要排很长的队,有时候排了半天也买不到。同学的妈妈老是帮老师买豆腐。老师便对那同学特别好。”
90年代,一邻居孩子家的日子好,孩子的爸爸是警察,那同学想要什么爸爸就给他买什么,从来不哼哼哈哈、犹豫不决。邻居家的孩子好羡慕那同学,于是有一天忽然感叹:“爸爸,你身体那么棒又是军人出身,要是当警察就好了!”
三个时期、三个孩子、三句稚气而发人深省,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孩子的特有语言,生动的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时代进步和演化。三个绝然不同时代,三种绝然不同的思想观念,既表达出社会的发展进步,也间接反映了社会的变异。
现在肯定不会有孩子盼望妈妈卖豆腐了,满街的豆腐摊和豆腐店,从摊前路过的时候人家还会尊敬你亲近你:“老娘,今天的豆腐特别好,不买点豆腐?”这样的小生意哪里瞧得上,盼着爸爸妈妈当公务员、当官、当大官。
为什么三个时期的孩子会发出三种不同的声音呢?物质决定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就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嘛。用通俗的话说叫做社会是个“大染缸”,孩子的颜色是红?是黑?还是黄?归根结底决定于“染缸”是红,是黑,还是黄。孩子的好恶,孩子的思想取向,孩子的向往决定于社会现实。
老百姓有个说法叫做“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居什么位子说什么话”
其实这不是现代人的发明,自古就有这样的说法:“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
革命者“吃香喝辣”的时候孩子便盼望爷爷是个老革命,豆腐稀缺的时候孩子便巴不得妈妈,哪怕是摆个摊卖豆腐,警察名声好或者待遇高油水多的时候,孩子便羡慕人家的爸爸当了警察,巴不得自己的爸爸是个警察。
50年代天天宣传革命,处处宣传革命光荣和革命理想、革命的道理,街道墙报、学校课堂、父母聊天、亲友来往,都离不开革命这个题目,正是广大社会“染”出来的,孩子当然绝对不会说:“妈妈,你要是卖豆腐就好了”,更不会说:“爸爸,你要是当了警察就好了”。孩子们天天都在唱着他们的嘹亮歌声: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70年代由于物资匮乏,人们天天想着如何对付自己的嘴巴,日日盘算怎样填饱自己的肚子,在家里时总是听见妈妈叨叨怎么去买吃的东西,孩子一上街又看见排队购买食品的人群熙熙攘攘,和一字长蛇阵,有时候父母还会要他们提个篮子,先去排队占一个位子,即便有一些爸爸妈妈不叫孩子去排队,他们也会知道别人的妈妈叫孩子去排队。
70年代的孩子希望妈妈卖豆腐,完全符合天理、顺乎人情,90年代以后物资丰富,老师不需要学生家长买豆腐了,孩子当然就不会说:“妈妈,你要是卖豆腐就好了!”。
新一轮的社会存在是处处传言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消息,处处闻对贪污腐败、不正之风的骂声、议论声、谴责声、呵斥声,处处传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和故事轶闻,无论公共场所、私家宅院、公园、商店、街道、马路。如此的“染缸”岂能“染”出问爷爷为什么不早参加革命的孩子。
再几十年以后,孩子们的观念会是什么样了呢?有没有什么的新的观念想法和问法呢?很难预料,不知道。不知道他们会对他们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说些什么,问些什么。
猜想,会不会问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什么你不当 ,把旧日的趣事多写下来一些呢,好让我们知道更多从前年代形形色色的奇观异景?”嘿嘿,如果会是这样,我敲敲击击岂不好了,正好让孩子们知道许多往日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