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好味道”——舌尖上的美食地名
时间:2013-07-04 20:10来源: 作者:郝波 点击:
次
说到太原美食,很多吃货都会将目光投向已经整治一新重张不久的食品街。其实老太原都知道,食品街的正式名称是帽儿巷,以前是制售帽子的专业街,并非是食品一条街。那么老太原的美食都在什么地方呢? 猪头巷。你愿意住在这里吗?别说你不愿意,恐怕已经住在这
说到太原美食,很多吃货都会将目光投向已经整治一新重张不久的“食品街”。其实老太原都知道,“食品街”的正式名称是“帽儿巷”,以前是制售帽子的专业街,并非是“食品一条街”。那么老太原的美食都在什么地方呢?
猪头巷。你愿意住在这里吗?别说你不愿意,恐怕已经住在这里的居民也不愿意,这也太“不雅”了!要不前几年更换新门牌时,“猪头巷1号”刚钉了不久就被人取下来了。就在国贸大酒店南面的猪头巷不像柳巷因有离奇的传说而得名,也不像文庙巷那样有着古建筑而得名,更不像云路街那样有文人雅士引经据典给起名,它的得名很简单,就是因为古时巷内居民多以加工、出售猪头肉为业,在其附近已消失的猪耳朵巷也得名于此。
太原还有牛肉巷,而且还分南牛肉巷、北牛肉巷。南牛肉巷在清真寺后门西,原本清真寺的大门就开在南牛肉巷,后由于解放路修建,寺门就开在了解放路上;北牛肉巷则由于建设新星大世界和华宇购物中心而消失。牛肉巷原本是回民聚居之地,以加工出售牛肉为主。而与之毗邻的清真寺由于历史久远、特色鲜明刚刚被列入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算是南牛肉巷的一大幸事。
地处柴市巷北口东侧的咸肉巷,是一条长不过30余米、宽仅1米多的小巷子,因为古时巷内居民多以加工、出售腌制的咸肉为业而得名,现在这里除了两块老式门牌外,已经没有任何和咸肉有关的印记了。我多次前往这里拍照,也多次幻想要是六味斋在此开家门店,那才叫名副其实呢。
酸甜苦辣咸,柴米油盐酱。提到咸肉就不能不提到也是咸味的酱了。北京有制售酱菜调味品的六必居,太原也有酱菜调味品的专卖店——大兴号。不过大兴号以前是在南仓巷,而非与之相距仅200米的因有制作面酱、酱油、酱菜的作坊和商号而得名的酱园巷,估计是因为当时的大兴号是酱菜业里的大拿,不屑于与小作坊“蜗居”在拥挤的酱园巷吧。
除了肉食,太原还有两处与蔬菜有关的老街巷,那就是豆芽巷和茄皮巷。地处桥头街中段南侧的豆芽巷可谓名副其实,不是说这里现在还有制售豆芽的作坊,而是它的形状实在是太像豆芽了。从桥头街进去后,是宽仅2米、长达80余米的通道,极像豆芽的柄,但是往南走到郭家巷时却豁然开朗,形成了一个宽达十米的空地,酷似豆芽的豆瓣。至于因建设凯旋大地而消失的茄皮巷竟是因为这里此前是专为饭店削茄子皮的作坊所在地,通俗之至,不禁令人莞尔。
说了半天,这些都是菜品,该上主食了。爱吃米的可先去米市街买上米,然后去炒米巷做熟了;爱吃面的可直接去馒头巷。不过如果你要是望文生义地理解这两个地方可能会有偏差,炒米巷并非只是买蛋炒饭的地方,有人说这个“米”是花生米的意思,所谓“炒米”就是炒花生。而馒头巷最早也不是卖馍馍的地方,是卖包子的,因为据说此巷早在宋朝就已出现,而宋朝的馒头是带馅的,也就是今天的包子;还有种说法更离奇,是因为这里老早有座弥陀寺,巷名叫弥陀巷,后来讹传为馒头巷。
这些都是今天仍然存在或者刚刚消失的太原美食地名,翻看地方史志,还能找到狗肉巷、烧酒巷,想来几百年前这里必定也是肉香扑鼻、酒香四溢的“饕餮”之所。
太原“好味道”——巷陌里的王府生活
1370年,晋王朱棡正式被分封到太原。但是直到1378年,他才来到太原。中间的这8年正是他派他的岳父永平侯谢成来太原为他修建王府的时期。谢成在宋元遗留下来的太原城东北角外修建新的晋王府,并以太原城的东城墙作为晋王府的西宫墙。随着这座当时在中国北方规模名列前茅的城市的建成,一条条极富太原特色、尤其是与晋王密切相关的街巷名称也就来到了这片土地上。
晋王府并不只是一个“大圈圈里套了个小圈圈,小圈圈里套了个黄圈圈”的死城,而是一个吃喝玩乐设施完备的小紫禁城。
典膳所,这一看就是个文绉绉的地名。不错,典者,管理也;膳者,食物也。典膳所就是晋王府里管理膳食的地方,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厨房。1921年,精营街附近施工时还挖掘出了当年典膳所使用的瓷器,上面还有“晋府典膳所”的红字。既然是厨房,那么离菜园和仓库肯定也不远,事实上确实是这样。
在典膳所的北面有“大盈仓”,这是太原府的屯粮之地。后来因此得名的街巷有仓门前街、仓门东街、仓门西街,大盈仓也在民国初年被山西陆军粮服局占用。在大盈仓以南清末还有“冰窖上”,虽然无法确定就是明朝晋王府的遗迹,但是也可以想到百余年前太原人在炎炎夏日能吃到冰块这样的消暑冷饮的情景。
在典膳所的南门有“南园子”,由于位于晋王府的西南角,所以也叫西南园子。这里是晋王府内王室专用的菜园,里面种的可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蔬菜。后来因此得名的街巷有南园子东巷、南园子西巷。从一张1919年的《山西省城详图》上仍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里仍然有着一片菜园。真是穿越了600年的菜香啊!
吃饱了,喝足了,得找个好玩的地方消消食吧!不过,那时候既没有什么娱乐场所,也不兴外出旅游,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就只能就近在太原城里转转了。南华门内外的松花坡、杏花岭就是王室成员旅游的首选之地。
松花坡由于没有地名留下来,所以基本不被人知。它在现在的五一路以西、皇华馆以北、金鸡岭(今海子边东街)以东的这一块区域。因此地连着金鸡岭,地势又高,还有许多松柏树,所以得名松花坡。而杏花岭则是大名鼎鼎,它从一个园林名发展成为街巷名,再到街道办事处名,直至成为了一个城区名。此地原先是宋太原城外的山脉,地势较高,后来并入明太原城后,因为多植杏树,令人赏心悦目,所以成为了晋王府的内部花园,并由此得名。在此后的六百年里,虽然学校、军队、侵略者、运动场轮番占据这里,但是这里始终是太原城内一块大面积的绿地,然而最终这块太原城的绿肺还是消失在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建设中。在杏花岭的西段曾有晋王府的一位姓孙的养花老艺人居住,所以得名孙家园,解放后并入了杏花岭。
现在的旅游讲究“吃住行游购娱”,购物是必不可少的。在今钟楼街西口路南就有“晋府店”,这是供应王府生活用品的商店,原为“巡按御史察院”所在地,后失火成为废墟,被晋王府占有,建起了“永安店”,但是名字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一个“晋府店”的俗称留了下来。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30620;本文作者:郝波
太原道制作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