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南路西里街,一面刻有近百首唐诗宋词的文化墙引起了当地市民的驻足欣赏。太原市民的关注点不仅在刻于墙上的传统文化内容,更扩大到了呈现诗词的繁体字上。有市民统计,这面“文化墙”上共出现了33处错别字。对此,太原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表示,设立文化墙的初衷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古诗词的简繁体转化时出现了一定的纰漏。(来源于:12月9日,网易新闻网) 显然,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设立文化墙的初衷的确是好的。然而,“良苦用心”却换来的是33处错别字的尴尬场面。因此,笔者想问“文化墙的文化都去哪儿了? 可以说,公职人员在百姓心目中都是有文化、有素质、有修养、有内涵的代表,由这样一批人员组建的公职队伍,百姓信得过。既然得到百姓的认可,公职人员也就应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才不至辜负百姓期望。可近百首唐诗出现33个错别字,明显地暴露出某些公职人员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的办公态度,进而损害政府良好形象。 众所周知,习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体学习时说,“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在今年2月的另外一次集体学习会上,他又强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显然,33处错别字的文化墙与这样的重要指示格格不入,实乃理应好好反思。 因此,公职人员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完成之后有起码的检查确认,是对自己工作负责的表现。作为宣传部门,设立文化墙不但要供群众交流和学习,更是体现政府为提升城市品味和居民素质所做的努力。毋庸置疑,对于宣传内容理应仔细斟酌,不能有丝毫马虎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应以此墙为鉴,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本着谨慎、负责的态度来面对群众,避免贻笑大方的尴尬场景再现。(文/木子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