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保护北京旧城最核心的是保护老北京的精神

时间:2013-04-28 11:19 来源: 作者:洪烛 点击:
保护的方式要多元化,如传统建筑拆迁前,可以多组织一些人对它进行拍摄,以通过影像资料保留下来。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慈禧的照片,而看不到康熙的照片呢?这就是现代文明带来的好处,因为慈禧的时代已经有了照相机。所以我们要多发挥现代科技文明的作用,


  原题:北京旧城应该如何保护?答北京规划委《北京规划建设》文爱平问

  ■洪烛

  城市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北京旧城造成很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城市功能更现代化、国际化了。

  现在的北京城,传统气息越来越淡薄。上世纪90年代,虽然有大拆大建,但北京味还是比较浓的,特别是四合院、胡同里尤甚,如走到幸福三村,就能感觉到有很明显的北京风格,当然这里说的不是那种明清时代的老北京风格,而是上世纪五六十代的大院文化,一些戴袖章的老太太在树荫下聊天。大院文化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种。今天,我们对北京旧城的保护不力是需要做些检讨,但是我们也应明确,北京是个活的城市,不应该把它当成文物来对待,毕竟它和楼兰遗址之类的文化遗址是不一样的。

  有时候想到北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那么多宝贵的东西,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还是要想通了。在呼吁保护旧城时,我们应该向梁思成先生学习,同时,也要想到,爱北京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种。

  一是要在城市建设中注意保留它的古老,但不能以抵制现代为代价,不能人为地阻挠城市发展,最好是顺其自然。北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海纳百川,不断吸收外来元素。当然,包容性有时也会变成双刃剑,要包容新的,对旧的就会有一定挤压,甚至淘汰。

  二是要加强对北京城的文化宣传,让住在这儿的人更多地了解北京,让外地来旅游的人更多地关注北京的历史和灵魂。北京的历史,有的通过实物延续了下来,如三山五园;有的已毁掉了,如金中都,但它通过史料传下来了。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图片、文献、资料展览来宣传北京。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新北京人应该向老北京人学习,如老舍先生小说里描写的老北京人,他们对老北京历史可说是如数家珍、了如指掌,并带着十足的荣耀和骄傲。这也是一种爱,只有爱这个城市,才会为这个城市而骄傲和自豪。新北京人也要考虑一下,如何爱这个城市?只有这样,大众才会有意识地形成一种合力去保护旧城,而不是只停留在文保专家层面。

  近一百年,特别是最近30年,北京旧城的变化最大,遭到的破坏最严重,这值得我们反思。其实我们应该宏观地理解北京历史,物质遗存是它的历史,对物质遗存的保护和破坏也是历史。如果非要把中心城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那城市就很难发展,居民生活会很不方便。如我去过的新疆喀什老城,虽然这座百年老城保护得很好,几经改造仍不改旧颜,但与当地居民交流后就会觉得,其实这对保护区里的老百姓来说并不公平,大家都已过上了21世纪的现代生活,而他们还生活在19世纪甚至更早,生活有诸多不便。所以我觉得旧城保护与改造终归还是要以人为本。

  保护北京旧城,实物保护是一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保护老北京的精神。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必须两手一起抓。

  保护的方式要多元化,如传统建筑拆迁前,可以多组织一些人对它进行拍摄,以通过影像资料保留下来。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慈禧的照片,而看不到康熙的照片呢?这就是现代文明带来的好处,因为慈禧的时代已经有了照相机。所以我们要多发挥现代科技文明的作用,而不是像堂吉诃德一样来抵制现代文明。北京旧城保护和高科技不是冲突的,对立的。我们要利用现代文明,使它的负面效果最小化,使它的积极作用最大化。

  另外,比保护更重要的是传承。如果今天的年轻人,他们不喜欢这些辛苦保护下来的东西怎么办?我们要通过教育,把热爱历史、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下来,提高全民素质,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譬如可以运用图片、影像、史料、文献、图书收集、出版、展览、讲座,以及互联网的网页、博客、微博等多种方式来宣传和保护北京历史。

  历朝历代的文人为北京做过很多贡献,我们要注意把古今中外宣传北京的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进行整理和宣传。北京的各大图书馆应设专柜,主动把这些与北京相关的资料单列出来,并做好推荐工作,方便读者借阅。我们要多些文化学者,让北京的历史资料进入公共空间。

  我自己是搞文学创作的,最早是写诗的,我就一直致力于如何让诗歌进入公共空间。专家的常识对于读者来说,可能是未知。如何让专业化的东西进入公共空间,让大众了解北京丰富的文化遗产,让历史深入人心,这是留给我们文化人的任务。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如果能让北京旧的美丽的景象在虚拟空间得到展现,也是一种保护,而且成本很低。网络改变世界,也在改变中国。北京旧城保护要主动迎接互联网时代,其实这是一种机遇。它可以让北京的传统文化能有更多机会传承下去。

  比如说可以在博客上发动《我爱老北京》征文,这样可以汇聚一大批热爱北京的人;也可以鼓励大家把老北京的照片发到网上。现在是一个信息分享的时代,无论是精英还是草根都愿意分享。这样北京传统文化才能进入公共空间,而不是停留在纯学术和纯理论的探讨上。也只有这样,北京旧城保护才能成为全民意识,全民责任。

  【刊登于2011年第3期《北京规划建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总是宋词最关情:词,诗歌的一种

    作者:王鹏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