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主食“馒头”的由来传说典故
时间:2012-06-04 16:16来源: 作者:博爱慎行-乐奀 点击:
次
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馒头,是属于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来这种食品最初是有馅的,发展到后来,我国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而有馅的则称为包子。而我国食品界把三国名相诸葛亮尊为馒头、包子业的祖师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我国
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馒头”,是属于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来这种食品最初是有馅的,发展到后来,我国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而有馅的则称为包子。而我国食品界把三国名相诸葛亮尊为馒头、包子业的祖师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故事说起。
诸葛亮《出师表》有“五朋渡泸,深入不毛”一句。它描述的是诸葛亮当年辅佐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率军进军西南征讨南蛮洞主孟获的事情。话说一年,诸葛亮率军横渡泸水时,由于这一带人烟稀少,且时值农历五月间的炎热夏季,泸水与别地方的水不同,“瘴气太浓”,且水中有毒,士兵们食用了泸水患病者甚多且出现致死。诸葛亮手下有人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要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去祭泸水的河神,才能保证蜀军渡河时的安全。对此,诸葛亮没有杀俘虏,而是下令用军中自带的面粉,和成面,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做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泸水的河神。同时,他为了鼓舞士气,又下令让士兵们杀猪、宰牛,将猪、牛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制成“蛮头”蒸熟后让士兵们食用,结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们的残废和病患。
这样一来,人头形的“蛮头”可避瘟邪的传闻首先在泸水周围百姓们中传开了,也很快使得这种面食就此流传了下来,且传到了我国北方。但是,称为“蛮头”太吓人了,人们就用带食字偏旁的“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
这只不过是我国民间传说而已。实际上,馒头最迟在东汉时就已出现了。晋代时不叫馒头,叫“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说,西晋永平九年(299年),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一书中是这样解释“面起饼”的:“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说明,这“面起饼”就是发酵的面食,即馒头了。更有趣的是在《爱竹淡谈薮》一书中载:“宋朝有个叫孙琳的大夫,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们视为神医。”宋代大诗人陆游写有《笼饼》一诗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其注释为:“蜀中杂彘(即猪)肉作巢(即馅)的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由此可见,当时四川用猪肉和面做的馒头,就已经很有名了。
那么,包子这个名称又源于什么时候呢?北宋陶谷的《清异录》提到当时的“食肆”(即卖食品的店铺)中有“绿荷包子”,南宋《都城纪胜》中说,临安的酒店有包子酒店,店里专卖鹅鸭肉馅的包子。可见,宋朝时期人们食用包子已很普遍,而且开始把带馅的馒头正式改成更形象的名称—“包子”。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