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纽扣绾出大世界:襄汾县农村妇女代秀荣的中式纽扣情结
时间:2010-11-04 18:52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崔海昀 点击:
次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一根松紧带、一段碎布头,绾出了各种图案的漂亮中式纽扣,使这种传统的服饰构件折射出灵性的、古老文明的光彩。她说:我从小就跟着婶子大娘们绾纽扣、做中式衣服,穿了几十年。我总觉得,穿着这样的衣服最舒适、最美观、最像自己! 这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一根松紧带、一段碎布头,绾出了各种图案的漂亮中式纽扣,使这种传统的服饰构件折射出灵性的、古老文明的光彩。她说:“我从小就跟着婶子大娘们绾纽扣、做中式衣服,穿了几十年。我总觉得,穿着这样的衣服最舒适、最美观、最像自己!”
这是丁陶大地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出了襄汾县城往东走大约5公里,就来到了村门口——新城镇上庄东堡村。推开贴着瓷砖的高大院门,闻讯而出的代秀荣老人便在院子里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身着绛红色棉罩衣、面色红润、性格开朗的老人顿时让记者眼前一亮。屋子里,墙窑门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中式纽扣,土炕上也铺满了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成品与半成品,有老虎样的、蝴蝶样的、葫芦样的,不由让人惊叹生于斯、长于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描绘和向往,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现年64岁的代秀荣老人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几年来,她利用茶余饭后、农闲时节绾出了上千对纽扣,并赋予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新的内容,让这几近失传、充满灵性的民间文化载体得以传承、保护和发展。
民间的熏陶
纽扣大约出现在公元12世纪,是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思想进步、民族风俗和文化历史的展示,承载和折射着人类文明、文化的历史。
丁陶大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记载,古人的衣着几乎全是“结带子”互相连接,称之为“结缨”。后来,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发现,用布带子绾成的疙瘩结不仅可做装饰,还可与另一侧的襻儿联在一起,使敞开的衣襟更好地合拢起来,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纽扣。
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海桑田、时代习俗的发展变迁,这种中式纽扣在民间得以代代相传。代秀荣从小就受到这种来自民间的工艺熏陶。
冬夜里,一个七、八岁的农村小女孩,借着土炕上的一角灯光,看着婶子大娘们量体裁衣、飞针走线,为家里的兄弟姐妹做好一件件冬衣。渐渐地,好奇的小女孩拿起碎布头,学着绾纽扣。绾了拆、拆了绾,终于,大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角落里的小女孩绾出的纽扣竟如此结实、美观,顺手拿来钉在衣襟上,不但为衣服增色不少,还省去不少事。在大人们的夸赞声中,绾纽扣成了小女孩乐此不疲的事情。
一年又一年的冬夜倏忽而过,代秀荣由一个小女孩渐渐长大。在乡间这块丰腴、广阔的土壤里,她不知不觉汲取了源远流长的纽扣文化的滋养。无论春夏秋冬,村里的婶子大娘们大都穿着家织土布做成的中式衣服,在乡村巷陌、田间地头碰面,爱美的她们总喜欢欣赏、评论盘在衣服上的纽扣,谁的花样绾得好,谁的纽扣钉得别致,谁的色彩搭配得漂亮,成了她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为她们平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这样的氛围、这样的熏陶,更使代秀荣与中式纽扣结下了不解之缘。过年了,她用一双巧手绾出的纽扣缀在衣服上,可起到“锦上添花”的点缀作用;赶集去,她亲手缝制的漂亮中式衣服总会引来许多羡慕的目光;与姐妹们聚在一起,她绾出的纽扣成了大家纷纷效仿的对象;谁家姑娘要出嫁了,她亲手缝制的锻面棉袄缀上别致的中式纽扣总会引起一片赞叹……
承载着乡间民俗文化的小小纽扣,记录着代秀荣那段快乐的、青春洋溢的日子。
工艺的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式衣服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年年季季,都有许多款式新颖、色彩艳丽的服饰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繁荣着市场。在时代的变迁中,代秀荣却对这种从小穿大的中式衣服情有独钟,她说:“穿着这样的衣服,才最能找到感觉,才最像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她默默无闻地传承着这种民间工艺。夏天下地干活时,她随身提着针线箩筐,农活干累了,便坐在地里的葡萄架下绾纽扣。田野的风习习吹来,小蜜蜂嗡嗡地飞在她的身边,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在这充满田园情趣的氛围里,她绾出的纽扣也不断突破传统,仿佛有了灵性。不一会儿,一对栩栩如生的蝴蝶纽扣便在她手下诞生了。记者前去采访时,她乐呵呵地说:“昨天晚上睡到半夜,忽然想起一种纽扣的新图案,心里一亮再也睡不着了,拉开灯便开始动手制作,天亮时终于做成了!”她像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展开给记者看,那是一个金黄色宝葫芦样的图案,如配上中式纽扣缀在胸前,一定会为衣服增添不少色彩!
代秀荣与老伴柴兆瑞是再婚组成的家庭,却和睦共处,其乐融融。柴兆瑞非常支持老伴绾纽扣,在他看来,只要老伴乐在其中,就是最有意义的事!为买纽扣原料,代秀荣把老伴平时给的零用钱积攒起来,每逢赶集就抱回一堆花花绿绿的东西,前前后后共花了几千元,老伴也毫无怨言。老两口携手走过的日子,充满理解、关爱和欢乐。
令老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年青人早就不穿中式衣服了,他们衣着光鲜、打扮入时,对这种“老土”的中式衣服不屑一顾,绾出的纽扣也就没有了市场。但老人还是不离不弃,钟情于此,传承着这种古老的民间工艺,并把它传播向更遥远的地方。一次,一位藏族小姑娘来到他们村赠送药品,看到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代秀荣心里琢磨,不知把自己绾好的纽扣赠给她,小姑娘会不会喜欢?这样想着,便挑出“花好月圆”、“喜乐安宁”等图案的几对纽扣送给她。没想到小姑娘特别喜欢,她兴奋地说:“奶奶,太漂亮了,我结婚时一定把它当嫁妆!”小姑娘走了,也带走了丁陶大地一位老人真诚的祝福。
文化的发展
不久前,代秀荣在临汾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看到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心想,自己绾出的几千对纽扣算不算一种文化呢?目睹近年来丁陶故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丁村文化、陶寺龙山文化闻名于世,代秀荣心潮涌动,深深感到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底蕴的深厚。她想,中式纽扣这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物件,一定有它独特的文化价值,绝不能让它失传于民间。“如今我们这代人不做,这种祖先传下来的工艺就没有人再会做了!”她忧心忡忡地说。
无数个夜晚黎明,她心系纽扣、情牵纽扣,与纽扣相伴,劳碌辛苦都化作了乐趣。在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手中,纽扣被赋予时代新的内容,使这种传统工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得以发展。
一次,她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台湾同胞回曲沃故里,非常喜欢拿面塑做成的“有”字,便绾出许多“有”字图案的纽扣,希望有一天能把这份礼物送到台湾同胞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她的纽扣也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出社会新风尚。一天,她的老伴不慎出了车祸,为提醒司机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她制作了“忍让安宁”的图案,并缀上一个亮晶晶的眼睛,让大家时刻擦亮眼睛,把交通安全放在首位。为了使纽扣工艺不断创新,她融合了剪纸、刺绣、面塑的精华,并在院子里采来树木上的木花,贴在图案上,使纽扣图案更加精美、古朴、妙趣横生。
“我的愿望,是用一千零四根彩带,绾出‘2008’的字样,为北京奥运会献礼!”沐浴在冬天的暖阳下,老人深情地对记者说。
记者后记:2006年深冬,本报记者在襄汾广电中心张宏健的引见下,采访了代秀荣老人。采访中,老人对纽扣文化的情有独钟及其传承发展让记者感慨不已。由此也感受到:丁陶大地是一块古老、神奇而丰腴的文化沃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艺人,是他们,默默地在劳作和生活中使各种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
纽扣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思想进步、民族风俗和文化历史的展示。小纽扣蕴藏着大世界,为研究人类文化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切实考据。然而,中式衣服及纽扣却处于失传的边缘,这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著名
、画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在做客央视《艺术人生》时曾说,在国内几近失传的中国木版年画,流落到国外被奉若至宝。由此他呼吁:抢救国粹、抢救和保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鲁迅先生曾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愿承载着劳动人民智慧和古老文明的纽扣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