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一个下西洋的人并非郑和

时间:2015-07-13 14:54 来源: 作者:周易李秋雨 点击:
唐宪宗元和元年,也就是西元806年,五朝老臣杨提督那充满传奇性的一生结束在了长安的辅兴里,那一年,他70岁。他被埋在了咸阳市泾阳县西北的杨户村。与声名大噪的另一个宦官大航海家郑和不同,杨不久便被后人所遗忘,他的事迹仅仅存在于和其墓葬一起被发现的

在609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叫马和、马三宝,云南昆阳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打下云南,把刚满10岁的三宝掳进军中,后来又送给燕天朱棣,于是三宝就成了燕王府的一个小宦官。 中国之所以进入苦难的近代史,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因为丧失了制海权之缘故。但在那之前,不仅是陆地,中国也曾经是世界上头号的海洋大国,那是个中国统治大海的时代。

提起中国支配大海的事例,几乎所有人的大脑中都会立刻出现“郑和”这个名字。郑和,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他下西洋的伟大航程为认为是世界航海历史上的空前壮举。作为一个明朝的回族太监,郑和创造了复数的历史记录,其中之一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通过海路出使西洋的外交官”,这也成为了中国宦官历史上最大的亮点之一。但事实上,我国已知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官并不是回族人郑和,而是汉族的杨良瑶。

杨良瑶,咸阳泾阳人,“少以节义为志行,长以忠勇为己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这是个有报复有作为,从小就立下了伟大志向的青年。杨提督在唐肃宗德年中(公元756—758)的时候进入了皇帝的宫廷,以一名宦官的身份开始了其充满传奇性的一生奋斗。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这是个在科技、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创造了空前成就的王朝,就其国力与国际影响力而言,可以说是当时世界第一的头号大帝国也不为过,这是一个令今日的无数人发出“如果能生活在大唐盛世该有多好!”感慨的王朝。

杨良瑶虽然出生于唐朝,但其活动的主要年代却远不是所谓的“大唐盛世”。辉煌一时的大唐王朝因西元756年爆发的大叛乱而一瞬间从盛世的顶峰跌落到了乱世的谷地。虽然经过8年的苦战,唐朝勉强平息了这场叛乱,此后还维持了100多年的统治,但“大唐盛世”却已经一去不回了。帝国统治的根基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实力武将的军阀化、各地少数民族的暴动、周围强大军事实体的野心……帝国与其说是解除了危机,毋宁说是陷入了更多而深刻的危机之中。

自唐朝全盛时期的名将杨思勖开始,宦官集团便逐渐的参与到了唐朝的政治生活之中,因此杨良瑶也自然的多次于全国各地奔走,执行和平劝说或武装镇压的使命。

代宗永泰元年,慈(浙江慈溪一带)隰(山东临邑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暴乱,杨提督以判官的身份单枪匹马的出使狼山部落,成功的使其首领塌实力“交臂屈膝,弃甲投弓,革面回心,稽颡受诏”,从而成功的平息了这次暴动。这不但排除了唐朝的又一次危机,同时也使杨提督得到了“奉使必适所难,临事未尝有不当”的良好风评。代宗大历六年,也就是西元771年他升官朝议郎,宫闱局丞。

在这段时间里,他曾执行过“宣慰安南,震慑广府”的外交使命,并成功的劝服了叛军哥舒冕。因为这一系列的功绩,杨于大历十二年,也就是西元777年迁官宫闱令,主要负责内廷政务。

德宗建中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有名的泾原兵变爆发了。因为军饷问题而哗变的叛军占领了长安(西安),叛军的领袖朱泚自称大秦皇帝,建号应天,他派出3000余士兵追击逃往奉天城(乾县)的德宗皇帝,大唐王朝面临自安史之乱来最大的危机。

依仗李晟等一批被称为“中兴名将”们的努力,德宗终于免于一死,他逃亡到了汉中。在他派往四处求援的人中,前往回纥请兵的便是自德宗“龟城蒙难”以来便一直于身边守护他的杨良瑶,这是发生在兴元初年(公元784年)的事情。

回纥的骑兵队在李晟等名将的统领下在这次平叛战争中大为活跃,成功击垮了朱泚的军队后,德宗回到了满目创痍的长安,唐朝再一次避免了覆灭。杨良瑶因为自己在这一期间表现出的忠诚与能力而被越级提拔为内侍省内给事、加朝散大夫。

除国内的军阀外,周遍的强大外族政权也对中原地区产生了野心,其中对帝国威胁最大的当属吐蕃。有“一代名相” 李泌,制定了“北和回给,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外交政策。而该政策中“西结大食、天竺”的具体执行人便是杨良瑶。于是杨提督接受了皇帝“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备判宫内兼受国信诏书”之使命,“届乎南海,舍陆登舟”,踏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海路出使西洋的征途。

关于杨良瑶出航的路线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但其同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贾耽(《旧唐书》里也写做“贾躭”的)所著《广州通海夷道》一文记录下了一条从广州通往东非的航线,即自南海出航,越海南岛东南,沿南海的印度支那半岛东岸而行,过暹罗湾,再西出马六甲海峡,经尼科巴群岛,横渡孟加拉湾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再沿印度半岛西岸行,过阿拉伯海,经霍尔木兹海峡抵波斯湾头阿巴丹附近,再溯幼发拉底河至巴士拉,又西北陆行千里至(底格里斯河畔的)阿拉伯都城巴格达。虽然缺乏具体的史料记录,但相信杨良瑶出航的路线应大致与这条航线吻合。

与后世的郑和不同,杨良瑶的出航并为成为后世小说家的素材,因此关于他这次航线的具体经过只有如下的一段文字:“遐迩无惮险之容,凛然有必济之色,义激左右,忠感鬼神。公于是剪发祭波,指日誓众。遂得阳候敛浪,屏级调风。挂帆凌汗漫之空、举掉乘灏淼之气。黑夜则神灯表路,白昼乃仙兽前驱。星霜再周,经过万国。播皇风于异俗,被声教于无垠。”虽然记载的相当简略,但仍然可以通过其中“夜则神灯表路,白昼乃仙兽前驱”等文字想象这次航行的惊险程度。

根据《新唐书·大食传》中的记载:“贞元中,(黑衣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记录,可以大致判断出杨提督下西洋的活动取得了“往返如期,成命不坠”的巨大成功。因此,当杨回国后,他在贞元四年,也就是西元788年的六月被任命为中大夫,后又被封为弘农县食邑三百户的男爵。从此,杨提督开始越来越多的担任外交使节,并于西元796年加任太中大夫。

说起来,除了都是宦官外,在出航任务方面杨提督与后世的郑和也有相似之处。在郑和的时代,“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的后人帖木儿以中亚为根据地建立了庞大的军团,计划东征建立不久的大明王朝。郑和的出海也有联络印度诸王国牵制帖木儿的意图。不过帖木儿不久就生病而死,因此郑和的使命是否真的得以实现也很难加以判断,相比之下,杨提督的功绩则是实实在在的。

贞元十三年(公元799年)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发动了叛乱。63岁的杨提督以监东都畿汝州军事的身份参与了这次平叛战斗。杨提督在这次战争中是如何指挥战斗的,后世与当时的史料并未有详细的记录,虽然有“转败为胜”这样的台词,但估计不会是像宦官名将杨思勖那样挥舞着战刀冲杀奋战的样子才对。

唐宪宗元和元年,也就是西元806年,五朝老臣杨提督那充满传奇性的一生结束在了长安的辅兴里,那一年,他70岁。他被埋在了咸阳市泾阳县西北的杨户村。与声名大噪的另一个宦官大航海家郑和不同,杨不久便被后人所遗忘,他的事迹仅仅存在于和其墓葬一起被发现的《唐教杨府君神道之碑》的铭文。

就航行距离而言,杨提督并不比郑和差太多,而其历史则比郑和要早600余年。

此外,郑和的时代乃是大明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是以整个强大的帝国为后盾来执行远洋航行。相比之下,杨则是唐朝日薄西山的时代,从中央方面得到的支援远不能与郑和相提并论。如此看来,汉族的杨可以说是比回族的郑和更为伟大的存在。而这么一个为中国与阿拉伯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大唐帝国带来边境长时间安宁的外交家、航海家就一直默默无名安眠在黄土之下长达1100多年之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遥远的温泉:阿来中篇小说系列

    作者:阿来

    本书为“阿来最新中篇小说系列”之一,收录了《遥远的温泉》和《已经消失的森林》两部中篇小说。 《遥远的温泉》:我…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