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曹操不杀臭骂他的陈琳原因何在

时间:2015-04-17 07:52 来源: 作者:赵丹阳 点击:
每当议及魏武曹操,传统学究和商业文人总是打得不可开交。 诋毁其人格的,常常提起他残忍杀害吕伯奢一家,并放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老黄历,之后便一味数落其自私自利、悖反人伦、囚君弑后、屠戮忠良。好像他罄竹难书,罪不容诛一样。 溢

每当议及魏武曹操,传统学究和商业文人总是打得不可开交。

诋毁其人格的,常常提起他残忍杀害吕伯奢一家,并放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老黄历,之后便一味数落其自私自利、悖反人伦、囚君弑后、屠戮忠良。好像他罄竹难书,罪不容诛一样。

溢美其雄武的,常常拿出《魏书》的记载加以反驳(太祖曹操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意思是说,曹操为了躲避董卓的追杀,与随从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伙同宾客盗取曹操的马和物品,曹操才下手杀了人),而后大赞其“指八极以远略,必翦焉而后绥”,仿佛其功盖天地,不容置喙。

这两种极端而又偏激的做法,究其动因,前者多半意在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后者则是为了以曹操为谈资,企图摄人眼球,大发横财!

正如凉茂所言,“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谓其功德;恰似后人所病“好用权谋,果于杀伐,遂引宋、齐、梁、陈接连仿效,纲维弛绝”是其过差!不明于此者,不可语曹公!

平心而论,我个人对曹操是爱恨交加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中青年时期那个不畏权贵、襟怀开阔的曹操,讨厌晚年那个走火入魔、不择手段的曹操。

曹操的不畏权贵,大家可以从他“棒杀蹇图”一事上初窥端倪,其详情热衷《魏略》的三国迷们已然悉知,在此不作赘述。但是在当下的这个环境,有必要重提一下曹操的“襟怀开阔”,为领导者鉴!

话说袁绍弃田丰“庙攻”之论,而力图“毕其功于一役”,临阵之际又好谋无决,终至官渡惨败。曹魏集团大胜之后,其内部文臣武将跳着脚痛骂,高声疾呼,主张要弄死陈琳。

为什么非要弄死陈琳?因为陈琳在此之前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其间涉及了不少刻薄辛辣的“敏感词汇”,犯有“蓄意侮辱国家领导人罪”。

我们摘其一二,看看他都写了些什么: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

其内容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狗娘养的”、“贪官污吏”、“你不是人,是畜生”,意思差不多。总之是不仅把曹操骂了,把他的祖宗八代也骂了。

然而这位奸雄的反应却出人意表,不仅没有加害于陈琳,反倒让他担任司空军谋祭酒。这样还不算完,还责令他当着大家的面儿把《为袁绍檄豫州文》高声朗读一遍。

曹氏亲贵都以为曹操这是被骂傻了,心里都琢磨,你不想杀审配和沮授,这情有可原,因为那俩人是经国纬政之才!但是你不能同情心泛滥啊!陈琳算啥啊?!这样的笔杆子多得是呀,在邺下文人集团里随便挑俩,譬如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等,都能跟他差不多!再者说你不杀就不杀吧,还让他当贴身秘书,更过分的是,像《为袁绍檄豫州文》这种损害国家领导人形象乃至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文章,应该给它屏蔽啊!你犯了什么神经,让他再读一遍?!

个人认为,曹操这么做,由实有四:

一,明白“谤满天下,誉满天下”的道理。

正所谓天下何人无人骂,天下何人不骂人!尤其是有志于革故鼎新、改朝换代的政治人物,注定一生都得是毁誉交加。大家可以去翻翻历史,纵使如周武王那样贤明的君主,小儒们仍不免虚构出“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事迹来讽刺他不忠不孝,其他的帝王就更不用说!

“夷凶翦暴,功格区宇”的宋武帝刘裕,可谓是克复中原的雄才,但还是有人讽刺他野心勃勃、灭纪乱纲;苻坚统一北方,雅量瑰姿,变夷从夏,王安石却责骂他说“苻坚好功,而不能忍,智大而不见机”;拓跋焘治军严格,赏不遗贱,罚不避贵,在生活上,朴素节俭,威武豪迈,刚毅自律,直爽坦率,从谏如流。这在当时那个时代已经算是十分难得的了!可还是逃不开“暴桀狂纣”的恶谥!

老实说,这三个人已经算是曹、刘、孙身后170多名帝王中最出色的三个了,还都没能逃脱“谤满天下,誉满天下”的历史铁律,更遑论政绩平平、毫无智术的帝王!

有一点我想曹操心里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你如果想一点谩骂都不挨,除非你压根就别做事,整天藏在家里躲猫猫的人绝不会挨骂!

何况《为袁绍檄豫州文》早在官渡大战以前就传得街知巷闻、妇孺皆知了!要是当时有网络,点击也得过亿了!即使你把文章删了,把作者杀了,又有何用?你能保证不会出现第二、第三个陈琳?!

二,王者的“爱才心理”使然。

《求贤令》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这篇文章,写得起伏交幻,感情如层峦叠嶂,行文似游龙戏水。语言简明、洗练,要言不烦,颇具说服力。

有这么一段话,集中体现了曹操对东汉末年以来沽名钓誉、崇尚玄谈之风的痛恨和对杰出人才的爱惜: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问题是,类似“把人才作为战略资源”、“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种口号谁都会说,不是喊喊就可以的,你得真正去做。现在陈琳被俘,考验你是不是表里如一的时候到了。如果你这个时候把陈琳活埋,或者给他开个批斗大会,天下士人都会以为你以前说的是屁话!

三,远效先王雄风,瓦解二袁守势。

在不计前嫌这个问题上,曹操决称不上前无古人,齐桓公和汉高祖都这样做过。

刘邦曾经这样质问韩信的谋士蒯通:“你曾经骂我说‘汉王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还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可有此事?!之后你竟然还敢向韩信献上‘三分之计’,好大的胆子,知道这是死罪吗?”

按常理说,蒯通犯有两项重罪,一是诋毁国家领导人罪,二是分裂国家罪。纵不车裂,也当斩首。但刘邦在要这颗头之前,还在征询这颗头的意见,足见贤明。

蒯通当然有理由:狗总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况且秦朝丧失帝位,天下之人共同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够,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

刘邦一想这话没错,你不能说你把天下打下来了你就有理,跟你争权的你就都给弄死,这样的话不是等于对百姓宣示“成王败寇、弱肉强食”吗?应该以理服人、以德御下!所以就把蒯通赦免了。

陈琳这个事也是这样一个道理,他虽然是大汉旗下的一个文职公务员,但是当时的政府内部已经是贪污腐败、派系分明、百弊丛生、名存实亡了。况且当初提拔和赏识他的,既非大汉政府,也不是曹操这个“总理”,而是部长袁绍。那么,陈琳跟着袁家干,对曹氏利益集团破口大骂,于情于理都不能说有什么罪。假使袁绍提拔和重用了他,陈琳不知恩图报,反而赞美曹操,那才真的是“里通外国、吃里扒外”。

弄懂了“各为其主”、“士为知己者死”这些道理,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曹操会体谅陈琳那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同时,曹操做出这样一个“随能任使,不计仇怨”的架势,既可以让张合、高览这帮降将死心塌地,对于瓦解袁尚、袁熙两兄弟在中原的残余势力,也有好处。他可以此“示天下形势”,向仁人志士证明自己是“以顺诛逆”。

四,自我抬高,分谤引流。

为了干掉袁绍,荀彧、刘晔、郭嘉、贾诩、荀攸、程昱这帮文臣不知道死了多少脑细胞,许褚、徐晃、乐进等将士也不知道洒了多少热血。曹操在此次战役中的表现,无非是在关键时刻拿拿大主意,平时给前线督运一下粮草。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没付出什么太大的代价!

所以他不仅不杀陈琳,反而让其当众把檄文再念一遍,以便告诉将士:我曹某人也是付出了代价的,为了打这场仗,我八辈祖宗都被人黑了!

读史至此,我们就不难发现,曹操之所以能够“鞭挞宇内,北破袁绍,南虏刘琮,东举公孙,西夷张鲁,九州百郡,十并其八”,不仅是权诈使然,雅量圆融、不念小恶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反,如果一个领导人物小肚鸡肠、外宽内忌,只能让他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侯景和袁绍就是这样的反面教材。

侯景就是那个三易其主,先后侍奉过尔朱荣、高欢、梁武帝的那个货色。有一回他被高澄派来的北齐军追赶,如果不赶快加紧脚程,很容易就会被活捉。他却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在逃跑的中途停了下来,满脸愤然之色。

他手下的军卒劝他说:“快跑吧!来不及了!”

侯景斥道:“等会儿!”

军卒大窘,挽着他的衣袖道:“现在真的形势紧迫,您干嘛滞留在这儿?”

侯景憋得脸红脖子粗,声嘶力竭的咆哮道:“我说等会儿!你没听见吗?”

过了半晌,军卒才弄明白,侯景之所以迟迟不走,是因为在“战略转移”的途中,有个守城的小镇镇长骂了他一句“短脚(瘸子)”,他们这位侯大爷赌咒发誓,声称“非弄死他不可”。如果弄不死他,宁可不走了,大不了跟那个小镇长同归于尽!这是在拿全军将士的性命在赌气啊!

最后终于被追上来的慕容绍宗打得满地找牙、大败亏输,几乎丧命。要不是梁武帝派人接应他,他这条小命就算是挂了!心眼小到这种地步的人,有哪个部属乐意跟他?!

袁绍就显得比他更可恶,为什么呢?因为侯景长得就是一副尖嘴猴腮,反复难知的小人脸孔,别人都看的出来,都懂得要提防他,是以没人敢当面骂他或者给他提意见,试问谁想自己找死啊?!

但袁绍一副宽容大度的样子,用王粲的话说是“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这就颇具有迷惑性,让人误以为他可以“容世间一切难容之事”。那底下的人看你这么谦谦君子,又好说话,当然对你就有一说一,丝毫不藏着掖着了!

田丰就被绍哥这德行给骗了,跟他建议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草原上的太阳:尼玛先生不平凡一生

作者:阿来

尼玛先生仙逝之后,较全面、系统的写先生的生平事迹的著作主要有三部:一是1991年,由阿坝州教委徐长富同志写的《尼玛…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