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两百多年前的秦相赵高,既是“沙丘政变”中扶胡亥上位的乱臣贼子,又是“指鹿为马”中颠倒黑白、权倾朝野的奸相。他有着让人唾弃的一生:溜须拍马、铲除忠良、陷害李斯、杀害二世。在很多人的心中,赵高无疑有着“大奸大恶”、“为非作歹”的负面形象。然而,在翻阅解读史书后,才会客观地发现,赵高虽然是个小人,却也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雄才。 赵高的“赵”姓来源于赵国王族的姓氏,他的父系是赵国王族的远亲。在战国时代,由于合纵连横政策的需要,各国之间结盟缔约,并以王室的公子交换作为人质。赵高的祖上便是赵王众多子女中不被宠爱的一位,于是被打发到秦都咸阳做了一名赵国无宠、秦国无援的可悲人质。在秦、赵两国互毁盟约后,他的祖上已不可能被送回赵国,只能滞留秦国,在穷困潦倒中了此一生,他的子孙后代们因而也散落在咸阳市井的边边角角,成为普通的秦人。 赵高的父亲是一位低级的文法官吏,精通律法和书法,在注重世业的秦国,子承父业是当时的国策。由于父亲职业的影响,赵高从小就熟读律法,并写得一手好字。成年后的赵高长得高大强壮,骑术车技也很精湛,武艺更是非同寻常。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年轻人很快进入到秦始皇的视野中。始皇帝提拔他做了中车府令,掌管自己的车舆,并让他利用律法知识教小儿子胡亥断案。此后赵高一发不可收拾,在仕途上越走越顺,从嬴政时代的中车府令一直做到胡亥时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正因为赵高扎实的律法基础,所以在始皇帝驾崩之后,他才能利用己之所长助胡亥篡位成功,将“沙丘政变”做得天衣无缝,英明的扶苏也只能在无奈中挥剑自裁。至于赵高的书法,更是登峰造极。秦灭六国后,以小篆作为标准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在全国规范字帖中,《爰历》六章即是赵高所作。用今天的话来说,赵高是当时着名的法学大家和书法大家。 司马迁的《史记 李斯列传》中提到赵高是“宦”,且有“宦籍”,这成为赵高是“宦官阉党”的直接佐证。但是东汉之前的史书都没有记载过赵高是太监的文字,而且赵高是有儿有女的人,他的女儿就嫁给了咸阳令阎乐。对于司马迁“宦”字的解释,《张家山汉墓竹简》有详细的说明:“宦”,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是任职于宫内之人,相当于王或者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宦籍”,则是用来登录出入宫门者的登记册。由此可见,赵高是皇帝的近臣,而从来没有做过太监。 民间传说中也有很多关于赵高的正面故事。大体上是说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大将白起带兵攻打赵国,赵高的父亲带着赵高的四个哥哥离开咸阳加入了赵军。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大败,白起将40万赵军全部活埋,其中就包括了这父子五人。赵高从此成了没爹的孩子,家里只剩下母亲和弟弟赵成,三人相依为命。在苦难的生活中,赵高的母亲生了病,非但无钱看病,还得拖着病怏怏的身体干粗活挣钱。不久母亲就离世了,赵高抱着弟弟哭着发誓,一定要颠覆秦国,为自己的亲人和千千万万的赵国人报仇。 带着仇恨的赵高入宫后很快得到始皇帝的青睐,在助二世胡亥得到皇位后更是权倾朝野,但是他一直未忘自己报仇的使命。终于在秦二世三年,助刘邦、项羽结果了二世的性命,并直接导致了乱世中的秦王朝轰然覆灭。民间传说虽然不可信,但是至少说明赵高在很多世人的眼中不仅不是个小人,还是赵国沥胆披肝的忠臣。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后世很多学者、大家也给了赵高极高的评价。 明末清初着名诗人、学者屈大均写诗赞美赵高: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赵高生长赵王家,泪洒长平作血死。报赵尽倾秦县郡,报韩只得博浪沙。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自己所着的《陔余丛考》中指出赵高本是赵国的公子,因痛惜自己的国家被秦国所灭,不惜残害自己的身体入秦宫,引发秦朝内部一系列的斗争,杀尽秦宗室,灭绝秦王朝。 清代着名文学家吕星垣也有诗赞赵高:赵高赵国诸王孙,求为秦贼肢体残。赵高名在列仙传,何得仙家滥其选。索引戋言颇辩冤,鹿马计胜长平战。日中白虹匿无迹,王孙本是邯郸客。颇死牧废无英雄,山河西吞惜无策。颠覆咸阳志已酬,组糸子婴维尔力。 就连异族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文妃萧瑟瑟也作过一首《咏赵高》的诗:当年举世欲诛秦,哪计为名与杀身。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大贾灭嬴凭女子,奇谋兴汉讵萧曹。留侯椎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