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皇帝狂爱书法 李世民为何要与《兰亭》共枕眠

时间:2014-12-19 17:53来源: 作者:姜卫华的新浪博客 点击:
李世民生前对王羲之《兰亭序》推崇至极,曾命人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其中《兰亭神龙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李世民生前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即所谓“生则同榻死则同穴”。

王羲之(321-379),东晋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给人以静美之感。他所书的《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创造出天质自然,风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将酒觞放置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诗歌会的人共作诗37首。

王羲之借助酒兴,为所作的诗写了一篇序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世人简称《兰亭序》。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文章清新自然,虽多用骈句却并不拘谨呆板。其中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系行书,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巧夺天工,字体潇洒流畅,此书法作品是王羲之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据说,王羲之后来重写《兰亭序》,都不及第一篇书法作品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李世民生前对王羲之《兰亭序》推崇至极,曾命人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其中《兰亭神龙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李世民生前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即所谓“生则同榻死则同穴”。

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归葬于生前即营造好了的陵寝——昭陵。昭陵地宫石门被封之日,便是《兰亭序》永别世间之时。

《兰亭序》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书法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姜卫华邮箱:jwh1166@163.com】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35岁之前要掌握的16条成功法则

作者:沃伦

一个没有掌握成功法则的人,好比盲目航行的船,在“东碰西撞”后,收获的必然是失败。本书是35岁之前成功的“导航图”…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