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振外号叫做轰天雷,“此人善造火炮”,是“宋朝盛世第一个炮手”。呼延灼进剿梁山泊那会儿,用连环甲马打败宋江,梁山人马只好退回到水泊山寨当中。不过,梁山泊“四面是水,无路可进”,呼延灼也是能是望洋兴叹,却不能“扫清山寨,擒获众贼,拆毁巢穴”。远远望着梁山的寨栅,只有火炮才能“飞打”,呼延灼想起一个人来,这就是“甲仗库副炮手凌振”。趁着天使前来赏赐的机会,呼延灼提出要这个人前来,以便“克日可取贼巢”,为朝廷建立功勋。 凌振是殿帅府的人,也就是高太尉的手下。高俅是梁山第一“仇敌”,当然应允,于是这凌振就来到前线。凌振是带着三四十个军汉来到呼延灼大营的,走的时候又“受了行军统领官”的文凭,这可以看做是大宋的炮兵部队,因为其他人没有参与过炮战,凌振就是这支炮兵部队的司令。 参见过主将呼延灼,又见过先锋将韩滔,问明了梁山水寨的“远近路程”,凌振就去水边竖起炮架,准备攻打梁山泊。本来,梁山被呼延灼打败,对于他的连环甲马已经“无计可施”,很伤脑筋,再加上这么一个轰天雷,这仗还有办法打吗?但吴用听说到这件事情以后,却并不担心,说:“这个不妨。我山寨四面都是水泊,港汊甚多,宛子城离水又远,纵有飞天火炮,如何能够打得到城边?”于是,他们放弃了鸭嘴滩的小寨,看凌振如何放炮。凌振“一连放了三个火炮”,虽然让宋江“展转忧闷”,众头领也是“尽皆失色”,军师吴用却并没有惊慌失措,说,只要是把凌振引诱到水边,捉了他,就有了破敌之法。经吴用这么一说,事情变得很简单,一向对战役战术不太精到也不大过问的晁盖稍加点拨,这凌振就打了败仗,本人也被阮小二捉拿上山。 凌振是“大宋盛世第一个炮手”,“更兼他深通武艺,弓马娴熟”,为什么一战就让梁山打了个落花流水?他带着三种火炮,风火炮、金轮炮、子母炮,为什么都没有派上用场?凌振的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近,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为什么在和梁山泊交战过程中却没有见到这般威力呢?总之,凌振的炮兵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呢? 初期火炮在实战中只是威慑,并没有多大杀伤力。 实际上,在《水浒传》成书那个时代,火炮虽然已经多有制造,但还没有成军,其杀伤力也极其有限。由于火炮的研制又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人们可以想象的是它诱人的前景,现实情况却是缺点很多。如:发射距离不远、射击准确性不高、两炮发射间装填药石转换较慢、安全性能差容易造成自伤等等。从书中的描写来看,这些缺点也是存在的。凌振发了三炮,只有一炮打中,其他都落在水里,这说明,这炮性能非常不稳定,精确度也不高。所打三炮并没有见子母炮的描写,说明这各种炮只是在想象设计阶段,并没有用于实战。凌振把炮架竖在水边,李俊、张横只带了四五十个“会水的军士”,上岸后呐声喊就把炮架推翻了,说明守卫炮架子的也就是凌振带着那“三四十个军汉”而已。炮架被推翻后,凌振带了一千余人赶来后才把李俊等人赶走的,这说明,这一千余人不在“火炮阵地”,而是离开一段距离,只有一种解释,他们害怕伤到自己。 有了这么多缺点,作者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一个人物并写成是“天下第一”呢?除了火炮前景诱人,还在于火炮的巨大威慑力。古代打仗要擂鼓,这个鼓声除了指挥军士前进,还在于鼓舞士气,所以我们的语言当中有了“一鼓作气”这个成语。但是,最早的鼓声是震慑作用,它模仿的是打雷的声音。人们认为打雷是上天的警告,于是发明了鼓,为得就是让敌人听到了害怕。火炮的声音可是要比鼓声大多了,再加上它有爆炸力,能产生火焰,敌人远远地听到就会产生恐惧,人们没有理由不用它。正因为如此,凌振上梁山后,梁山泊既没有建立炮兵部队,也没有给他高位,比韩滔、彭玘要低得多。凌振后来的职务是“专造一应大小号炮”,也说明这时候的炮,其号令震慑作用大于杀伤作用。 凌振只是甲仗库中的一个官,地位很低 凌振原来的职务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凌振是甲仗库副炮手,甲仗库是个什么单位呢?呼延灼征剿梁山泊,装备基本都已经齐备,只担心衣甲不足。高俅说:“可就甲仗库内,不拘数目,任意选拣衣甲盔刀,关领前去。”如果再把凌振“善造火炮”本事考虑进去,这应当是一个兵工厂兼军需仓库。那么,为什么凌振是“第一炮手”,却是一个副职呢?这就是宋代的军事体制,由文官领导,花荣是副职,正职是刘高,刘高不会武艺,道理相同。凌振只是一个甲仗库内的副炮手,官阶非常低,从他出征开始只能带着“三四十个军汉”来看,他也不过是能够称得上一个官而已。当呼延灼要求他上前线来,太尉高俅临时给了他一个“行军统领”的官,这说明他并不是作战部队的军官。即便是到了前线,呼延灼也仅仅是拨给他一千余人,连环甲马这种主力部队并没有动用。就是有了这一千余人的队伍,凌振也是马上感觉自己这才是像一个将军的样子,见了梁山水军就马上赶了上去,其立功心切的样子清晰可见。假如说凌振真能够在征剿梁山泊的战斗中立有大功,他回到朝廷还会继续当一个“炮手”吗?又或者,他让宋江吃上一个大大的苦头,上了梁山能不进入天罡星序列吗?正因为炮兵在实战中直接杀死作用并不大,所以无论是在大宋军队还是在梁山泊,凌振的地位都不高。 呼延灼没有帮助他,凌振贪功。 从具体的战斗来说,凌振并没有觉得自己这个炮有多大作用,相反,他更相信自己的“武艺”。呼延灼给了凌振一千余人,这些人应该是保护这些火炮和炮兵阵地的,凌振却带领他们攻打梁山水军。按照呼延灼的设想,是要凌振用火炮“攻打贼巢”。假如凌振的火炮能够把梁山“贼巢”打碎,把梁山众贼逼出来,呼延灼相信自己是能够把他们擒获的。在此之前,呼延灼已经胜过梁山一场,呼延灼愁的是梁山“四面是水,无路可进”。呼延灼知道自己没有水军,对付不了梁山水军就不能“肃清山寨,扫尽水洼”,因此才调来这个炮兵部队。呼延灼是当时的前线总指挥,他并没有指望凌振能够将贼首“马到擒来”,他只需要凌振的炮能够打到“贼巢”,因为他听说的消息是,凌振的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这样的距离打到“贼巢”肯定不成问题。一旦打中贼巢,剩下的就是他和韩滔的事情。但是这个凌振却是立功心切,看到李俊等人“跳下水里去”他 “便来抢船”,抢到了船就命令军健们上船,上了船便即刻“杀过去”。凌振是“大宋第一炮手”,却不是大宋第一“弓马手”,更不是大宋第一“海军”大将,他放弃了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兼项”和李俊等人的主项相对抗,失败被捉只是须臾间的事情。大宋炮兵和他们的炮战就这么昙花一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凌振也在宋江的“感化”下成了梁山好汉。 凌振和他的炮兵部队表现并不像描述的那般突出,这一方面说明大宋朝的急功近利,没有让这个大宋第一炮手反复试验改进他的火炮,而是一上前线就要这样的将领立功,所以,凌振只放了三炮就去抢船了。另一方面也说明,火炮当时就是处在那个发展阶段,不管作者如何想象,凌振和他的炮兵部队,都无法实现对时代战例的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