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第一大秘,有时是内阁,有时是宦官。到底是谁,主要看皇帝兴趣和心情。最着名的明朝大秘,实际上是魏忠贤。 朱元璋建立明朝,实行了与前朝的政治接轨。但到洪武十三年,因宰相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决心政治改革,废除宰相,永不再立。 万事独裁,是要消耗精力的。顶级“一把手”公务繁忙那是肯定的,除了外事活动,明朝的皇帝一天有三次朝,即早朝、午朝、晚朝。上完朝不等于是下班,还有更多的事在那里堆着。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中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便有1160件,汇报的事情3291件。平均一天看150道奏章就当看黄色书刊好了,但一天要处理400多件事情并且还都是大事,不娱乐休闲也就罢了,不吃不喝,不是脑子进水,这个皇帝是绝对不会有人干的! 这样的独裁者,只有朱元璋能干,还能干得有模有样。因为人家不仅脑子聪明,身体特棒——你还正在上小学的时候,人家就已有混出几年工龄了,并且练的就是体力活。革命道路上,随便喝口白菜汤,照样拎刀上马向前进。他儿子也还凑合,毕竟跟老子一道创业,座位也是亲手打来的。再下去,“太子党”中恐怕真的找不到合格太子了! 所以,按照朱元璋的政改思路,皇帝只能他自己和朱棣干。那些深宫里长大的花朵,经不起这般折腾——精力旺盛,智力超群,生物学上也没有这种概率。就算神州大地老百姓不造反,境外敌对势力也没有亡我之心,朱家的子孙们天天练智力,练体力,明朝的统治迟早都是难以为继的。 但事实上,朱元璋、朱棣之后的明朝维持了200多年,因为老朱家的后人并不都是傻蛋。朱元璋砍掉了宰相的编制,没有规定不准配秘书,也没有规定不准设立秘书处。所谓机构改革,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是顶层设计中的顶层发明,非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太不尊重领导了! 皇帝的秘书处即内阁,秘书即内阁大学士——这些秘书与“小蜜”绝无干系,人家宫里不稀罕这货。他们都在内廷办公,像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文渊阁、东阁两阁,所以被称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内阁学士在朝廷上地位并不高,官阶只五品,而六部尚书则是二品。 没有政改前,奏章批答是宰相的事。现在改革了,当然要归皇上批答。太多了,皇上批不了,便口授大学士。对皇上而言是智力劳动,对大学士而言则是体力劳动。千万不要以为内阁里的人都成了宰相,政治大权绝对在皇帝那里。如果那里出来一份你的任命文件,你只能感谢皇上,毫无必要请哪个打字员吃顿大餐。 “内阁”,是与“内宫”差不多的东西,旨在提高皇帝的幸福指数,是解决皇帝之所急,皇帝之所需。看看圣旨是怎么出炉的知道了:内外章奏,大学士一一过目,然后每道上面贴张签条,签条上写出处理意见,再送给皇帝——这叫“票拟”,又叫“条旨”。估计后来很多干部喜欢给人写“条子”,就是受益于这个“条旨”。 票拟之后,皇帝一看,没有什么新的意见,就把小条子撕了。但条子上的字,得亲自用红笔批下——这就叫“批红”,也叫“朱批”。正式的谕旨,就算文件生成了。 这样看起来皇帝是轻松了,但也轻松不到哪儿去,因为国家太大,哪天的事情都会有一堆。所以,后来的皇帝要保证幸福指数的稳定增长,就只能再革新公务处理方式:皇帝有事交与太监,太监再交内阁;内阁有事送太监,再由太监呈皇上。皇帝若还嫌麻烦,就干脆吩咐太监批…… 朝廷中所谓的外廷与内廷,本来就包括了皇上身边的人。宦官,从来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伴随东林党崛起的,自然还有阉党。 ——阉党,这个品牌中国驰名,但不够响亮,其实就是紧密团结在太监周围的宦官群体。宦官,是今人最不理解或理解得最不准确的历史名词。据说现在国民的文化水平都相当高,但知晓宦官概念的确实又太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电视剧。电视看多了,肯定是有坏处的,对未成年人来说,容易近视,对成年人来说,容易脑残。 关于宦官,民间的理解甚至又黄又猛,他们就是专门帮皇上做爱。这同样要感谢清宫戏,普及了太多的历史学问!这类电视剧看多了的人,通常都觉得宦官与太监是一回事,并且认为他们也就是给皇帝端茶送水的服务员,大不了也就是个“事业编”。其实宦官的身份是“干部”,并且阵容强大,级别很高,并非广大导演给演员乱比划,一口一个奴才的。明朝的宦官,编制上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即“二十四衙门”,大体属于后勤干部,有兴趣的同志可以找个资料看一下。相信大多数同志,没有这个兴趣。 明朝在京职官中,宦官机构最庞大,官职也很高。所谓“太监”,是指十二监中的掌印太监,即最高长官,正四品,与知府一般大,比有学问的国子监祭酒高一级,比翰林院学士高两级。“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做到知府这一级,虽是修成了不败金身,但论实际权力,知府与太监那是无法相比的——想继续进步的知府,深更半夜上他们家,都得堆着笑脸自称奴才,并且这难度系数也只有郭晶晶级的方能完成。 明彩塑太监像 宦官们为什么这般牛逼?前面谈明代政治体制改革时有一段,记性好的同志很容易明白—— 如果明朝当年机构改革有文件,文件上的白纸黑字,那宦官确实是奴才。但是,宦官的本质属于皇权,皇权又绝对置于政权之上。朱元璋时代的明朝,禁止宦官“干政”,铸了一块铁牌挂在宫门:“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这时的宦官,基本都在做孙子,当奴才。但你看准了,这孙子是皇帝的孙子,奴才也是皇帝的奴才。你千万别拿皇上的孙子当自己的孙子,也千万别拿皇上的奴才当自己的奴才。坚持这么想,哪天掉坑里了都不知道挖坑的是谁。 到第三代领导核心朱棣时,宦官的皇权面目就显现了:宦官又是带兵打仗,又是出国访问(李兴使暹罗,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域),又是下基层检查(王安督军营,马靖巡视甘肃),又是扩权增编(增设东厂,委任宦官主持),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没出事。 没出事,不等于不出事。原因同样简单:朱棣也是个厉害的角色!试想,能把响当当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打得影子都没了,还有什么活做不成?幸运的是,有这等主子,孙子们的尾巴全都夹得找不着。谁不小心漏一截,估计要连头一块剁了。 朱棣的儿子宣宗朱瞻基,狠抓宦官干部队伍建设,抽调一流的专家(翰林院学士)办培训班,设“内书堂”,一期教他两三百小宦官。宦官的素质,大幅度提升,你也别再欺负后勤干部没文化了——请你从此更新观念,所谓宦官,并非你感觉的一群割了蛋蛋的大文盲。人家已经有知识,有文凭。至于什么文凭,没考证过,估计是比照国民教育同等学历的内部文凭。但朱瞻基的开掘创新,算得上为宦官大业画蛇点睛。 但乱子终于也来了—— 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指捣下顺利成为俘虏,武宗朱厚照被刘瑾玩得溜溜转……为啥,就因为是一帮小屁孩:走马上任,朱祁镇九岁,朱厚照十五岁。你如果认为他们能干好,你可将儿子改成户主,白天让他系红领巾上学,晚上不做作业主持家政! 故宫博物院藏明皇试马瓷版画(局部) 这就是事情,这就是权力,并且是皇帝的事情,是皇帝的权力。当皇帝没有智力、没有能力来做事、用权时,大权旁落只是时间、多少、方式的问题,比方窃取,比方顺手捡到,一切皆有可能,随时都会发生。何况,很多情况下他们的权力还不是捡的,而是皇上白送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口头授权。宦官捡到这些,那叫便利。因为皇帝就算掉个纽扣,最容易捡到的,只能是宦官。这枚纽扣是不是及时回到皇帝那里,如果没有监督的探头,那只能取决于宦官的素质。 所以,明朝的宦官在本质与汉、唐时期是有差异的。魏忠贤正是在明朝的政治度下,成为皇帝的大秘从而权倾朝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