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出版之后,一方面被读者追捧,一方面又受到责难。经常会有人质问:时值二十一世纪,我们难道还需要宣扬陈腐的清官意识吗? 盲目的清官崇拜,不光今人多有反思,前人也早有察觉。历史上对所谓清官的警惕,我看到的最早的史料是雍正皇帝,他登基没几日就谕示知州知县,不得“或借刻以为清,或恃才而多事”。也就是说,不要把苛刻严酷当作清廉,不要自以为有才能而政事频出以累民。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早涉及对所谓清官批判的是《老残游记》,比雍正皇帝晚一百七十多年。 我曾对陈廷敬有几句话概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当然,这是作为文学形象的陈廷敬,不应同历史上真实的陈廷敬丝丝入扣地作对应。小说创作允许并需要虚构和夸张,这是历史小说也不例外的文学常识。 陈廷敬在他所处的时代,做个清官好官是极其艰难的。康熙王朝在史乘中多有盛世之誉,但其吏治腐败的真相是正史掩盖不了的。康熙皇帝讲究所谓以宽治天下,曾对大学士们说,治国宜宽,宽则得众,倘若吹毛求疵,则无人可用,天下岂有完人?此话虽有几分常情在焉,但一国之君仅听凭“以宽治天下”,难免放纵了贪腐不法之行。康熙皇帝有一次同大学士们谈到清官廉吏,举了好几个名臣的例子说,赵申乔在湖南巡抚任上时把通省官员全都参了,难道湖南无一好官?朕相信赵申乔清廉,但他当年作为封疆大吏,要说他一干二净,朕未必相信。张鹏翮是个清官,但他在山东兖州任上也收过人家的规例钱。张伯行为官也清廉,但他喜欢刻书,刻书一部非花千金不可,这些钱哪里来的?两淮盐差经常送人礼物,朕不是不知道,不想追究罢了。 读康熙皇帝这番话可以看出,一则他根本不相信天下有真正的清官,也就不指望你能做清官,治吏尺度自然就有折扣;二则他对官员贪污腐败并没有零容忍,睁一眼闭一只眼,大家过得去就行了。康熙皇帝对方面大员的贪污只要能忍就忍,我们看看他对曹雪芹祖父曹寅奏折的朱批就更加清楚了。作为江宁织造的曹寅,负有暗中监视地方官员之责,他在奏折中列举两淮浮费四项,即院费、省费、司费、杂费,声言“以上四款皆派之众商,朝廷正项钱粮未完,此费先已入己。” 其中“省费,系江苏督抚司道各衙门规礼共三万四千五百两。”康熙皇帝在省费之后朱批:“此一款去不得,必深得罪于督抚,银钱无多,何苦积害!”康熙皇帝怕得罪地方官,出于帝王驭人术的需要,就忘记了固堤溃于蚁穴的道理。 察史不能泥于正经史书,正史野史并读方可回到历史现场。体察皇权时代的吏治光看官府规定往往会被假相迷惑,因为制度设计的缺失会使任何铁律都形同虚设。有清一代,“律例”不敌“陋规”已是沉疴痼疾。依清初朝廷规定,官员不得同商户往来,凡向富户借银一千两者论斩。事实上,这规定从来就没有做到过。后世熟知清代京官外放,需得送银子给在京的老同僚们,方便日后有事得到关照,这份礼叫“别敬”;冬天来了得给京官送银子,这叫“炭敬”;夏天来了也得给京官送银子,这叫“冰敬”。“三敬”之外还有寿礼、灯节、妆敬、家人等诸多名目。清代京官穷,外任时拿不出银子送“别敬”,就得问钱庄或富户借贷。借钱出去做官,哪有不连本带息捞回来的道理? 陈廷敬不但学识渊博,品行端方,清廉自守,而且才具卓越,能干实事。康熙年间曾经钱价混乱,不法商人毁钱鬻铜从中牟利。陈廷敬提出理顺钱价方略若干,康熙皇帝十分赞同并命他“督理钱法”。他治钱法讲究市场规律,一方面将钱改重为轻,使毁钱鬻铜者无利可图;一方面令停收采铜税,产铜地方听民开采,铜多而价自贱,钱价益平。同时,他参贪官,举廉吏,公直任事,不计私利。小说写到王继文在平定吴三桂时督饷有功,得到康熙皇帝赏识任云南巡抚,并暑理云贵总督,陈廷敬却发觉了他的贪腐行为,不看皇上脸色毅然奏本参劾。朝廷命四品以上官员推举官声好的地方廉吏,陈廷敬全力举荐知县陆陇其和邵嗣尧,称二人“虽治状不同,其廉则一也”。这两位廉吏都破格擢升御史。同僚们私下却嘱咐陈廷敬:陆邵二人固然清廉,但因性子刚烈容易积怨,只怕会连累人。陈廷敬坦然直言:如果他们真的贤能,他们得罪人对我又有什么妨害呢?陈廷敬之所以敢于担当,都因那句老百姓常说的俗话:打铁还得自身硬。 小说里陈廷敬谈到明末清初的战乱时说:“乱世之乱,祸害有时;太平之乱,国无宁日。”陈廷敬认为天下表面的太平未必都是盛世,也有可能是乱世,这就是所谓太平之乱,即道德沦落,人心丧乱,趋利忘义,世风颓废。这同顾炎武所讲的“亡天下”之说异曲同工。康熙王朝极盛之时,陈廷敬看出“太平之乱”的迹象,指出如今虽民渐富足,世风却不如以往了,奢靡之风日盛,官员衣服不厌其精,民间喜丧不厌其繁。朝廷应重新制定礼仪制度,提倡节俭风尚。 陈廷敬十四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进士,做过专管吏治的左都御史,历任工、刑、户、吏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王朝名臣辈出,一生未罪而善终者并不多见,陈廷敬却驰骋官场五十年平稳致仕,归于林泉仍被召回入阁视事。晚年时,康熙皇帝称赞他“卿为耆旧,可称完人。”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流变演进,为人做官的基本道理是亘古不变的。《清史稿》中对陈廷敬的评价用了“清勤”二字,他身上那种清正廉洁、勤勉实干的品格,足可为后世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