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不胜枚举,但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 抛开成败不说,论是非,却顶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最恶心。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终究留下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言壮语,令后来很多的平民士子引为左右。可以看出,陈胜还是有些志气的,只不过志大才疏,驾驭不了上天的“那套车”。
后来,汉朝取代了秦朝,就已经少有真正的农民起义,大多数都是皇亲贵族之间的争夺。直到汉朝末年,才出现了大规模的中原逐鹿,以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为首的“黄巾起义”靠施舍“符水”,就差点颠覆了岌岌可危的大汉王朝。但其类似于邪教本质的愚民政策决定了,失败只是早晚的事。
到了隋朝末年,也是风起云涌,闹得死去活来的,但到最后却被代表贵族阶级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包了饺子”。这时候的农民起义,实际上已经有些弱不禁风了。直到后期,终于出了个“冲天将军”黄巢,单看他写的那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知道此人厉害。但显然,老天并不眷顾此人,那么大的杀气,老百姓也难免不会遭殃,历史怎么会容忍一个尽带杀气的“文匪”加“武匪”来主宰天下呢。
要说像回事的农民起义,还要算开创大明王朝的朱元璋。此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但骨子里头却有着浓重的贵族情结。其最大的智慧在于韬光养晦,不露声色。不说别的,单看其采纳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治策略,就知道此人必成大事。“老朱”明白得很,在那个群雄竟起的当口,谁先称王,谁就是众矢之的。因此人家朱元璋沉得住气,审时度势,先把基础工作做牢固,取天下还不是早晚的事?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说李自成了,要说声势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李自成堪称一绝。但其在马上打天下还可以,一旦到了富贵温柔之乡的北京城,就有些晕头转向,把持不住了。与老朱相比,骨子里就是缺了那点韧劲和冷静。这一点,郭沫若早在《甲申三百年祭》里做了精辟的诠释。至于后来的义和团、白莲教等等都不入流,本来就是邪教,除了把老百姓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之外,看不出还能给老百姓带来多大的福音。
这里还是重点说说太平天国的那些事。洪秀全早年醉心功名,但事与愿违,参加了四次考试,都落第而归(看来也不是多么优秀的人物)。正在郁郁寡欢的时候,偏偏碰到一个洋教徒,免费送了他一本书,叫做什么《劝世良言》的(与冯梦龙的“三言”异曲同工)。我想当时那个洋教徒的本意无非也就是让洪秀全安于天命,想开一点。但洪秀才显然是有些认真了,这么理想的世界到哪里找去。于是,借助外援,自己创立了个“拜上帝会”,专门搞一些装神弄鬼的事。
要说初期,这个“邪教主”还是有些理想的,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纲领,还颁布了所谓的《天朝田亩制度》。但后来就不一样了,一群“孤魂野鬼”拼凑起来的“野班子”,打打杀杀尚能维持局面,眼看到了要分“一杯羹”的时候,权力核心就出现了重大分歧,一会这个说是天父之子,一会那个又说是天父附体。其实心里都明白,就是为了一个“说了算”,好为自己糜烂的生活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一出出闹剧之后,太平军已是背道而驰,渐渐走向了与人民为敌的不归路。而此时的洪秀全已迫不及待地穿上了“黄袍”,俨然以天朝皇帝自居了,至于太平军将走向何方,根本无心考虑。其他的上层领导更是忙着大兴土木,兴建王府,充实后宫,骄奢淫逸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当大局不再存在的时候,内讧也就不可避免了。俗话说:“狗咬狗,一嘴毛”,在经历了“天京之变”之后,那个所谓的“洪老大”是对谁也不再相信了。最后,只能勉强靠一个喝过洋墨水的洪仁轩暂时维持着破败的局面,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将士们是死的死,走的走,逃的逃。而洪秀全依旧泡在后宫里,看着夺来的土地又慢慢回到了清廷手中,除了莺歌燕舞、恣意纵欲之外,却是没有任何的办法。大厦将倾,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太平天国,不仅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太平,反而让老百姓更加水深火热。靠民脂民膏堆砌起来的“天朝”大国,终于变成了一把大火,被埋葬在历史的烟云之中。我想那所谓的天国,又何曾是老百姓的天国,充其量就是“洪老大”们淫靡和享受的乐园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