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时间:2013-04-14 22:20
来源:
作者:磊东
点击:次
中国自中西文明交融进入近代以来,当时的人们已留下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断论。变局一词,重在局而非变,即揭示了中西社会之局的不同。它与其说是两种社会的不同,不如说是两种统治者统治理念的不同。但由于历史有其延续的一面,后人解读中国清末历史,大都
中国自中西文明交融进入近代以来,当时的人们已留下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断论。“变局”一词,重在“局”而非“变”,即揭示了中西社会之“局”的不同。它与其说是两种社会的不同,不如说是两种统治者统治理念的不同。但由于历史有其延续的一面,后人解读中国清末历史,大都着重在“变”字上。脱离社会本质而去谈统治理念的变,以及在这种变的统治理念下的国家、社会的变,便是脱离了根本。也就是说,就中西而言,自古到今,人类社会具有相同的属性,相同的本质;而“变”字,由于它具有不确定性、因袭性,一旦条件适宜,便会呈现出它的复古性和倒退性。有一些历史学者以现实社会的标准去解读历史上清末近代的“变”字,更会对真实历史的社会属性的“局”产生误读,成为一种偏颇的史述。
那么,中国清朝上溯的封建皇朝社会,具有怎样的一个“局”?
人类历史告诉后人,在蒙昧封建中世纪时代,人类的想象力远远大于客观存在的、几乎恒古不变的自然界。这无论中西社会。人类把一切都拟人化。例如“侍死如侍生”,把帝王之死想象成进入另一个空间去享福,因而带入大量奢华的殉葬生活用品(甚至泥塑木雕了军队);例如草木皆兵;例如山为神、月为神、太阳为神、星星为神,以及无数的神话故事。中西方中世纪文明具有相同的文化表现形态(就那个时代而言,不能否认其存在的积极作用)。因此,封建时代的清末上溯的中国帝王,把自己想象成“朕即国家”,他是横卧天下的巨神,君临天下。这是封建社会把权力者神化、圣化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天下”中,没有社会人,没有辛勤劳作、创造财富的芸芸众生,只有供其享乐、各有天命的小民属民。现在所说的“大国小民”,实际应该是“大君小民”。这个国,只是帝王的势力范围,而忠君思想、奸民思想、背叛思想便是由势力范围这一本意滋生出来的统治者理念。中国历史上北宋皇朝采取的著名的“强干弱枝”军事策略,便具有造神的意味,虽然暂时地有利于宋皇朝统治者治内排外的统治,成为一种无庸置疑,但它终久只朝着统治者意志的相反方向发展。强干弱枝的两宋皇朝,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属国地位、朝贡辽国、金国的汉民族朝代。
在相同的皇朝统治者理念中,造神运动没有中止,它一路狂奔,历史学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极端地发展到了清朝末年中西文明交融之际,在统治理念(所谓社会秩序)上,成为了一种与西方社会不同的“局”,清末著名大学者梁启超把它称为“大梦”,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于是,“变局”发生了,具有中庸思想的儒学“天不变道亦不变”(几为废话式)观点中的“天”也变了;或者说,由千年帝王塑造的“天”和“道”,本来就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是两回事。这既是一种时代性的人类认知局限的蒙昧,又是因有利于帝王统治而延续成的中国之“局”。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