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背后秘密
时间:2012-04-15 22:40来源: 作者:舍下书生 点击:
次
其实笔者认为,罗老先生单纯想表达的意思是关羽的“忠”,刘关张之间的那一份千金难买的情谊。然而又有人说,关羽、诸葛亮都是愚忠,这个“忠”真的不好下定义,因为说“忠”就必然牵涉到政治,政治观点不同,有的人“忠”是愚忠,然而愚忠就不被世人所认同了
桃园结义的故事,笔者相信在中国肯定是妇孺皆知的,罗贯中先生第一回就是写的“桃园三结义”,他以天下大势开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末乱世起于桓灵,朝堂昏暗,宠信宦官,奸臣当道,忠臣被害,天下民不聊生,最终酿成了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的首领叫张角,巨鹿人,有二弟,一名张宝,一名张梁。张角云游四方,传太平道,普世救人,自称“大贤良师”,他的徒众日渐增多,置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立渠帅,称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在《资治通鉴》记载,张角派遣的马元义到洛阳,以宦官封谞、徐奉为内应,并遣弟子唐周联结封谞,但是唐周到洛阳城之后,直接上书张角造反,马元义被擒,被车裂于洛阳。
朝廷得知此事,慌忙审查洛阳百姓,诛杀千余人,并让冀州官员逮捕张角。张角听说事情败露,马上派人联系各方,星夜起兵,以黄巾为标帜,所以称为“黄巾起义”。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刚开始声势浩大,黄巾军攻打州郡,焚烧官府,没收豪族财物,地方官吏闻风逃窜,京师震动,汉灵帝怕起义军与党人一同作乱,采取了皇甫嵩的建议,取消了桓灵年间的党禁,准许州郡募精壮之士讨伐黄巾军。
除此之外,汉灵帝表现出了他少有的“政治才略”,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五营营士屯都亭,修理军械,以镇京师,并置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都尉,守护洛阳外围的关隘,还起用皇甫嵩、朱儁为左右中郎将讨伐颍川等地的黄巾军,以卢植为北中郎将讨伐冀州张角。
然而在北方的幽州地界,《三国演义》中说黄巾军进犯幽州,幽州太守刘焉召校尉邹靖计议,邹靖说:“贼众我寡,明公当迅速募兵应敌。”由此引出了涿县英雄刘备。然而正史中记载,刘焉没有做过幽州太守,而且幽州是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直到汉灵帝中平五年,刘焉上书灵帝,认为四方多事,刺史权轻,改刺史为州牧,由宗室重臣担任地方州牧和郡守,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其实刘焉有自己的小算盘,也可以说刘焉就是汉末诸侯割据理论的提出者,他为了躲避中原的乱世纷争,上书要求自己担任交州牧,然而侍中董扶劝刘焉去益州,董扶是益州广汉人,著名的经学家,他对刘焉说益州有天子之气,刘焉听了董扶的话,心里乐开了花儿,不过他不知道苦心经营的益州,在多年之后为刘备做了嫁衣。
既然幽州是刺史部之一,就不可能有幽州太守,正史中记载,幽州刺史郭勋和广阳太守刘卫被广阳黄巾军所杀,至于后来又派哪些人做过幽州刺史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有记载,宗室刘虞和陶谦都做过幽州刺史。不过罗贯中先生安排刘焉为幽州太守是有道理的,幽州招募兵勇,校尉邹靖引刘备见刘焉,刘备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说到底罗先生是为了引出刘备的宗亲身份,但是刘虞也是汉室宗亲,为什么不安排刘虞呢?不得不说罗先生才华横溢,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后来刘备进益州助刘璋抵御汉中张鲁,罗先生在这个地方就已经做了铺垫了,刘焉认玄德为侄,那么刘璋和刘备就是兄弟关系。有些人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漏洞百出,这是因为他们按照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故事了,既然是演义,那么就和历史不相符合,应该从它本身的故事情节去看,当然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但我们也尊重文学,尊重中国几千年来人民群众的文化积累,《三国演义》就是根据民间戏曲加以改编和发展的。
刘焉发榜文招军,刘备年已二十八岁了,还闲游在家,见榜文慨然长叹。从正史来看,黄巾起义是在公元184年,刘备此时招募军队的话,应该是二十三岁,而不是二十八岁,罗先生杜撰刘备的年龄,就是为了让刘关张“桃园结义”合情合理。正史中除了刘备有年龄记载之外,关羽和张飞都不知道他们明确的年龄,所以不能够证明刘备就一定比关羽和张飞大。
其实刘关张“桃园结义”是不存在的,《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刘备和关羽、张飞恩若兄弟,不代表他们结为兄弟,刘备还曾以兄事公孙瓒,这只是在礼节上像兄长一样对待公孙瓒,也就是说刘备像兄弟一样对待关羽和张飞,不是结义。而且《张飞传》也有记载,“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飞数岁,飞兄事之”,张飞也是像兄长的礼节一样对待关羽,除这一点之外,还可以确定张飞是比关羽小的,但不能证明关羽就比刘备小。
有野史记载,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刘备生于延熹四年,比刘备大,这一点,笔者从有限的历史文献中,也无法考证真实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关张不曾结义。那我们在来考证为什么罗先生要杜撰刘备的年龄呢?首先,就是因为关羽、张飞的年龄没有明确,这个年龄是为了明确刘备的兄长身份;其次,为什么就是二十八岁?不是二十九岁或者三十岁呢?刘备二十八岁的那一年,正好就是汉灵帝去世的那一年,如果是二十九岁的话,刘备就不可能是灵帝末讨伐黄巾了;最后,罗先生也不会杜撰刘备的年龄是二十七岁或者是二十六岁,既然刘备是兄长,尽量把年龄写大一点是最好的,更重要的是可以体现刘备大器晚成,创业的艰辛和酸楚。
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感动古今,但是往事越千年,当今部分学者认为桃园结义纯属于拉帮结派的流氓行为,对社会的稳定极为不利,不应该对此进行宣传和鼓励。当然他们的话也很有道理,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关羽的历史地位逐渐被神化,明清学者毛宗岗把关羽定为《三国演义》中“三绝”之一的“义绝”,关羽也被一些小偷、强盗、混混等三教九流利用,成了他们敬拜的神。
其实笔者认为,罗老先生单纯想表达的意思是关羽的“忠”,刘关张之间的那一份千金难买的情谊。然而又有人说,关羽、诸葛亮都是愚忠,这个“忠”真的不好下定义,因为说“忠”就必然牵涉到政治,政治观点不同,有的人“忠”是愚忠,然而愚忠就不被世人所认同了,宋代文天祥以诗明志,誓不降元帝国,值得后人敬佩,但是我们一样可以看到他愚忠的一面,明末清初的那些汉族士人,我们也不能都骂他们都是汉奸。
其实不管是“识时务”还是“愚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袁绍的谋士田丰、沮授、审配忠,我们敬佩,许攸认为袁绍不足以成大事,投靠曹操,这也不是不忠诚,至少他劝过袁绍偷袭许昌。关羽的“忠”也是如此,至少刘备没有负过关羽,可以说刘备是非常的信任他,虽然笔者不赞成愚忠,但我们现在处于这个社会,还是要明白“春秋大义”,为了金钱出卖朋友,为了小三抛弃妻子,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标准?笔者想起一句话,“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