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拖跨大清帝国的最大顽疾——官职冗滥

时间:2012-03-19 22:56 来源: 作者:浦江客 点击:
清朝官制中的一大弊端也是冗员太多,以致行政效率极为低下。六部之中的官员经常互相推诿,堂倌推给司员,司员推给书吏,常常是一些重要的文件变为一纸具文,外省督抚大臣要办一件事,往往要从县一级开始逐级上报,到他们手上最快有时也要数月,清政府还常常在

《官府宴饮图》(选自《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

  清代,桂林地区民间流行一首“十字令”,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地方州县衙门官员齐聚的场景:“一曰乌合,二曰蝇聚,三曰鹊噪(聚在一起闲谈),四曰鹄立(站司道班),五曰鹤警(上官到来),六曰凫趋,七曰鱼贯,八曰鹭伏,九曰蛙坐,十曰猿献(献茶),十一曰鸭听,十二曰狐疑,十三曰蟹行,十四曰鸦飞,十五曰虎威(各喊轿夫),十六曰狼餐,十七曰牛眠,十八曰蚁梦。”

  这首民谚是清代官吏队伍庞大的生动写照。清代官吏队伍庞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官员众多,二是胥役众多。

  清朝官僚队伍之庞大,基层官员之众,当为中国封建王朝历代之榜首。清朝官员有内、外之分,在京师中央各部院及其所属机构任职者,称为“内官”,又称京官。离开京师在地方任职者,统称为“外官”。从中央到地方的职别来判断,县官及州官都是基层的官员。从官员人数比例上看,基层官员无疑占去官僚队伍中的大部。据史料记载,截止到德宗光绪时,全国设州县的省份共有24个省区,设县1358个,并设直隶州(视为府)共76个、属州(视为县)48个。每县设知县1人,全国当有知县1358人,如加上属州知州48人,即达1400余人。每县又设县丞1人,当属知县的副职,还有主簿一职,三项人数合计,应为4200余人。然而,实际情况远不至此。清代“吏治日坏,徒法终不能行”,历代皇帝大开捐例,滥用非人,官吏队伍日趋庞大。一是捐纳卖官。政府要钱用,就卖官。如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的三年期间,报捐知县多达五百人。乾隆三十九年冬季开捐起至四十六年六月停捐止,共收捐监生二十七万二千三十八名。由于捐纳大开,因捐纳而步入官场者日增。二是署事杂多。旧官去任,新官未到,封疆大吏应按规定临时派人代理其职务,可督抚们却把吏部分发的即用官扣留在省城,改派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去署理。三是随意调署。让实职府州县官离开任所,到别的府州县署事,使其以苦缺署肥缺。这是疆吏向属员示恩和索贿的手段,致使“文员调署纷繁,不惟易存五日京兆之心,即书吏亦呼应不灵。”四是买缺卖缺。地方上好的缺分,有人愿意花钱去买,有人则乐于得钱出让,于是他的上司和说合人也从中渔利。

  胥役众多,更是清代政治体制一大弊端。清代继承中国封建王朝对官员的限制,如官员的地区回避制,官员不久于一地一任,调动频繁。因主要官员人生地不熟和一般事务处理不熟悉等原因,势必依赖那些长期盘踞一地、专司一职的吏胥。同时,清朝在部候选的“人数过多”的未入流佐杂也要往各省分发。于是,清代县级衙门胥吏众多,以致惊人。据资料显示,在四川,大的州县有胥吏一千余人,小的也有数百人、百余人。宣宗年间,有的知县下乡验尸,带着仵作、刑书、门印、签押、小使、六房、三班,以及本官仪卫、皂隶、马仆、轿夫一同前往,多达一百多人。一县如此,全国的吏役该是多么庞大的队伍!至于众多幕客(师爷)和官眷、仆人勾结一起,为害一方,更是“百弊丛生”。


  对于这种现象,中国传统政治术语称作“官职冗滥”。不必要的多余的行政官员,通常称为“冗官”、“冗吏”。据考古证实,秦代已经有了“冗吏”称谓。可见在中国专制主义政体初步形成的秦汉时代,“官职冗滥”现象已经出现了。政府结构中这种“官职冗滥”现象,往往总是在历代王朝的中期发生,于是形成盛衰兴亡的历史循环中的一种特殊景观。行政官员人数的膨胀,导致行政机构的臃肿。这种现象同朝廷官员的腐化、执政能力的退化、政府效能的弱化和消极化,几乎是同步的。所谓“官职冗滥”,也就是“官数”极度膨胀的反常现象,是病态政治的症状,也形成可能导致严重社会危的起因。

  清朝官制中的一大弊端也是冗员太多,以致行政效率极为低下。六部之中的官员经常互相推诿,堂倌推给司员,司员推给书吏,常常是一些重要的文件变为一纸具文,外省督抚大臣要办一件事,往往要从县一级开始逐级上报,到他们手上最快有时也要数月,清政府还常常在一个职位上设置数人,以达到互相牵制的作用,最后各个官吏均懒于从事,导致一事无成。譬如清初漕运每年四百多万石,戊戌年间上有一百多万石,运米本来是商人的事,政府却设总督一级的官员办理,沿途各舱搬丁、搬运船丁等多达十万人,由于冗员过多,致使每担米的运费高达18两,仅漕运一项,国家每年要支付千万两白银,成为财政上的一大负担。

  “官职冗滥”是清代社会的一个“毒瘤”,它不仅加重了国家财政危机,也使得民众受到直接的压迫,还会助长行政环节的复杂化和行政效率的低下。更严重的危害,甚至可以促使国家机器加速腐化乃至彻底朽坏。“官职冗滥”严重败坏了官场的政治空气。清朝冗官冗吏充斥政坛上下,正官之外,候补官缺的人员多到“不知其数”。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职官员大多委琐因循以自保,而“待次者”往往多钻营以求进身。事繁官冗,导致职业良心和责任心的泯灭,国家政治的运行于是逐渐走向根本无法挽救的败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危机改变人生:危机是生活的影子

    作者:易云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国家迟早会遇坎,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企业迟早会垮掉,一个人如果没有…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