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河南商报》A14版报道了郑州市中原路西三环立交桥下出现到目前为止最大塌坑一事。此前已连塌十三次。郑州市政府一名副秘书长召集专家召开紧急会议,要求相关单位加紧排查,若排查执行不力将重罚。(大河网9月17日) 城市路面塌陷,是近年来引发公众关注的一个话题,而导致此类事件频发的原因,可谓见仁见智。如今郑州市中原路西三环立交桥下再次出现到目前为止最大塌坑一事。此前已有十几次的路面塌陷现象,被当地的民众戏称为“连环塌”。其实路面塌陷现象,郑州市中原路并非“专利”。去年9月,针对我国多个城市发生路面塌陷事件,CCTV新闻节目进行过聚焦报道。笔者不免疑问,为何关乎城市“面子”的建设,不仅没有注重“面子”,更忽视了“里子”?让老百姓在面对塌陷心里添堵的同时,让城市形象受损,给政府公信力抹黑,这样的路面连环塌陷,“坑”凉了谁的心? 针对报道中的地面塌陷,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其实“地陷”是一种地质现象,国内国外时有发生。“地陷”按形成的类型分成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自然塌陷是地表岩、土体受地下岩溶发育的影响向下陷落而成;人为塌陷是由于地下水超采、不合理开矿及工程建设等人为作用导致的。而城市“地陷”,往往是人为地陷,与频繁的人类活动有关,主要由城市工程建设等引发。如在道路施工后,由于回填时夯实和碾压的程度不够,存在疏松漏洞环境;局部地区市政管线老化,渗漏水将周边土壤稀释,却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造成塌陷事故等等。我们暂且不论郑州市中原路西三环立交桥下再次出现塌坑,是天灾还是人祸?但是,如此脆弱的地下基础公共设施,让谁更尴尬?我们科学配置和规划何在? 有人曾把城市塌陷,比作汤锅里的一粒老鼠屎。因为当民众走在光鲜的城市路面,说不定就有塌陷,难免会心神不宁,害怕不期而遇的“飞来横祸”。不可否认,受地理地貌的影响,城市陷阱有客观存在的偶然性,但笔者以为,更多的是主观人为造成的必然性。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的“扩张”,在部分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受“政绩”效应的影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对城市道路随意开挖,在工程建设推进中,缺乏必要的监管,一味强调进度,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滥竽充数,为地面日后塌陷种下恶果。 再者,就是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乏合理的科学设计和布局,多部门“多管齐下”。自来水管网、天然气管网、下水道管网、电缆光缆等公共设施项目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今天挖下水管道,明天铺装光纤,后天电线入地。各行其道,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方弄好,我方来动。让地下空间遭遇过度开发,导致路面薄弱不堪,一遇到恶劣天气和其他不可抗力,就难免大面积塌陷。这是值得我们城市管理部门值得反思问题。 面对地面的反复塌陷,领导该拍桌子,更应该给不作为者拍砖头。因为地塌不要紧,民心塌了才可怕。对于这样的连环塌,应尽快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拿出一整套方案去解决,方为上上之策。更希望其他地方城市建设引以为戒,在推进地面地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集意见建议,进行科学论证,监督到位,严守质量生命线。同时,整合资源,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开挖,实行责任倒查,进行责任追究,最大限度将路面塌陷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让路面塌陷不再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