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荒唐的事情发生在贵阳市南明区云关乡。该乡多个村子的村民,为了能在拆迁中获得更多补偿,出现大规模假离婚和买卖户头现象,甚至有一个村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已离婚,其中就有前述提到的那些老人——— 村民陈某的父母就是如此,80多岁了,拄着拐杖,被搀着到民政局去办离婚手续。而刑法学方面的专家接受采访时称,当地村民买卖户头骗取拆迁补偿款的行为,已经涉嫌诈骗犯罪。(7月18日 新民网) 在巨大的现实利益面前,当地不少村庄上演了既荒唐无比又真实无比的现实荒诞剧:离婚换拆迁款和买卖户头。为了能够多拿拆迁补偿款,当地不但买卖户头现象泛滥成灾,有些人更是全家离婚,连八旬夫妇都拄着拐杖去离婚。其实,这种看上去多少有些投机意味的行为,应归结为当地制定的拆迁补偿政策的严密性不足,以及拆迁补偿监督管理形同虚设。 笔者不禁感叹,村民离婚骗赔偿,何时补好政策漏洞? 其实,这种逼着人离婚、诱惑人钻空子的规则和政策,并不是头一回出现。不管是为了征地补偿、为了分房子,还是为了规避房产税等等,这些假离婚现象的共性就是,源自某项政策或制度设计的漏洞。婚姻自由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已成共识,如果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投机取巧”钻政策空子、捞现实好处,公民作为理性人而选择离婚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这些牵涉民生利益的公共政策,为什么总是这样先天不足、漏洞百出,为什么总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为什么就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笔者认为,离婚骗补是拆迁补偿政策催生的又一怪胎,对于这起事件不应止于制止,还要将重点放在如何保障制度的健全,如何确保干部严格履职上,只有在这两方面下功夫,才能将“前车之鉴”变作“后事之师”,摒弃各种恶意诈骗手段,真正守护好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政府是公序良俗的维护者,面对如此明显的漏洞,政府理应出台相关政策进行修补。相关部门理应在拆迁前摸清户头,或者能按照人头而非户头进行补偿。推而广之地讲,政府制定政策之前就应该明白,一种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不得不做好事,而一种坏的制度也会逼好人去做坏事。(作者:曾阿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