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出现的学者或官员用错典故而引发的笑话不少。有的将“罄竹难书”用作褒义词,有的将“渐渐入港”用在形容事情已经到位上。更有甚者,有人将网络上网友编的假典当作文史典故引用,引发了媒体的批评。(6月5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爱用典故本身并无可厚非,毕竟典故有借古论今、抒情言志、引发联想的作用,关键在于用得好不好。正如人民日报刊文所说,近些年学者或官员错用典故的不在少数,更有引发了舆论和媒体的批评。其实典故用的好不好、效果怎么样,主要在于用典故的“度”掌握得够不够。 作为领导,掌握典故要有“广度”和“深度”。通常典故本身就是通过已经发生经过提炼并具有深层次感悟的表现方法,这里“广度”和“深度”自然也就不是指对一个典故本身的内涵的掌握。这里的“广度”更强调脑中存有的典故多,“深度”更强调对知晓典故的内涵掌握全面,牢记于心。只有在典故的掌握上有了“广度”和“深度”,才能为用好典故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领导,用好典故当有“准度”。在这一点上,领导本身积累典故的“广度”和“深度”的作用就完全体现出来了。“准度”把握得好,会增强形象表达能力,促进沟通效果。而典故一旦用得不准则成为废言废语,费人思量却达不到预期效果;一旦用错了,不仅无效果可言,更有可能让人贻笑大方,笑过之后,对用此典故的领导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完全是得不偿失。因此,有“准确”十分重要,不仅要将典故本身的内涵和自身想要表达的意思结合起来,还要与用典的语境结合起来,只有相互对应,相互吻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作为领导,用好典故要讲究“适度”。“过犹不及”早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尤其用典故本身有一个作用就是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内涵,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而现实中往往出现一篇文章中大量使用典故的情形,不知是炫耀学识还是展示文采,更感觉像是堆砌典故、繁杂冗多、辞多无旨。 一个爱用典却用不好典的领导,很难让人不去质疑他的自我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领导能力。更重要的是,典故不仅仅停留在文章上,用典还应当体现在工作生活中,领导干部应当从典故中学习借鉴,教育他人,警醒自己。无论哪种方式的用典,都需要领导有“度”。(文/木子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