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工人们才吃午饭 CFP图 梦:跨越城乡一线之隔 唐云华的父亲是第一个到工地外面卖盒饭的人。现在,这里已经有4家卖饭的路边摊了,“只有我们家是原创。”唐云华强调说。 不过现在反倒是在此摆摊不到10天的唐家三姐妹生意最好。 每天下午4点不到,唐家三姐妹就拉着车从离工地不远处的家里出发,这片地区明年也要正式拆迁了。在来工地的路途中,他们一家三人得推着车艰难地爬上一段大概45度的斜坡。4点一过,就陆续有工人来他家吃饭了。 晚上六点半左右,保利观澜外墙的LED灯都亮了起来,纯白的颜色照着工人们吃饭的样子。公路上依旧是持续的渣车呼啸而过,不过5点之后渣车来往的密度明显提高了。 喻应凡跟工友就着盒饭,喧嚣着,喝着重啤、老白干,这是一天里他们唯一大声说话的时候。 “你晓得那个飞机往哪边起落不?”刘廷胜问喻应凡。 “飞机降落的时候起码还有半个小时才落地哦。”喻应凡回忆。 “5000,底薪!”喻应凡说起渣车司机收入时,重重的腔调喷出了浓重的酒气。 虽然工友有些日薪已经超过300元,喻应凡跟工友依然觉得离这座城市很远。 30岁的时候,喻应凡就想过如果有一天能够留在城市就好了,他也曾假想过如果自己的父母是城里人就好了。 不过他说,也仅是“想一想”。 对于留在城市生活,喻应凡和工友们都觉得不现实,“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的嘛,城市的房价这么高,生活水平又高,你一个农村人,怎么生活嘛!”喻应凡觉得,就算他有能力在重庆买房,但是由于自己的民工出身,也没有固定工作,当他老了不能在工地打工之后就再也没有收入来源了,就是想进城市,也没有经济来源。 6年前,喻应凡给自己买了一份社保,最低的,每年缴一百元钱,买15年,到了60岁就可以每月领80元,到了70岁每月就可领90元。喻应凡以及他同宿舍的工友都觉得保险不稳当,不敢买高保险,“也不知道是我们知识水平不高还是对政策领悟不够,就是觉得信不过。”喻应凡说。 现在,喻应凡最多再在工地上奋战到60岁,然后就回老家种庄稼,“哪里来还是回到哪里去”。 天黑之后,工人们集体散去,摆摊的“老板”们也收拾着满地狼藉,准备回到不远处的家。 “等这里工程完了之后,第二次想进来就进来不到了。”刘廷胜一边吸烟一边自言自语道。 文、图/重青记者 唐余方
via 重庆青年报作者:唐余方 责任编辑:毛翊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