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江南抗日义勇军根据地阳澄湖上沙家浜

时间:2012-11-18 20:47来源: 作者: 万顷晴沙 点击:
朝霞啊,映在哎,阳澄湖上,郭建光一个上台、跨步、亮相,京剧《沙家浜里》这个镜头曾经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至今清晰得很。 阳澄湖的出名,不是因为现在横行全国的大闸蟹,主要还是四十多年前郭建光的这一嗓子。来到苏州的常熟市,最想看看的,就是这阳澄湖

  “朝霞啊,映在哎,阳澄湖上……”,郭建光一个上台、跨步、亮相,京剧《沙家浜里》这个镜头曾经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至今清晰得很。
  
  阳澄湖的出名,不是因为现在横行全国的大闸蟹,主要还是四十多年前郭建光的这一嗓子。来到苏州的常熟市,最想看看的,就是这阳澄湖、沙家浜。
  
  常熟是苏州下属的县级市,市域面积126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0万多一点,综合实力近些年一直在全国百强县前列,是江苏首批“全面小康”的县市。据称常熟有3000年的文明史,有1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个地道的江南古城。古城离阳澄湖不远,常熟这个地名,最初也是小时候从京剧《沙家浜》里知道的,有句台词说:“家住常熟城里,祖传三代世医……”。走进常熟,走近湖畔,就想起了《沙家浜》那一幕幕的场景。毕竟是太熟悉了,当年这些样板戏,每个人几乎都倒背如流,甚至经常开着玩笑地对白、对戏。
  
  沙家浜这个地方,实际上是阳澄湖边缘的湿地,也是阳澄湖与昆成湖之间勾连的地带,这个区域里有大面积的芦苇荡。这些芦苇一簇簇、一块块的,交织相错,互相叠障,像个迷宫似地。荡里只能走小船,前面看到有条小船,三晃两晃就找不见了。这里村与村、田与田,许多都是水隔苇挡的,当地把这样大大小小的水中陆岛称作“转水墩、活络圩”,出门先动橹,抬腿就下湖。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党政府却制定了一套“溶共”、“限共”的政策,在华中战场上“划地为牢”,限制江南的新四军在沪宁铁路常州以东地区的活动。1937年11月13日,日军在常熟沿江登陆,19日占领常熟县城,常熟沦陷。1938年5月,中共常熟县委重建,着手创建人民抗日武装,同年秋天,当地就有了两支由县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辟了抗日游击区。1939年的2月,党中央制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939年5月,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六团东进江南,在阳澄湖畔与常熟的人民抗日武装会师,对日寇打了几仗,伏击黄土塘、夜袭浒墅关,火烧日军机场等等,给日寇以打击。
  
  1939年5月,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主动西撤,撤离时在阳澄湖畔沙家浜一带的芦苇荡里留下了一批伤病员。当时阳澄湖里的土匪头子胡肇汉投靠了“忠义救国军”,与日寇勾结一起,袭击我后方医院。沙家浜地区的乡亲们坚持斗争,利用芦苇荡和与敌人周旋,保护了新四军的伤病员。
  
  到了1939年的11月,以夏光为首的36个伤病员伤愈后成立了新的“江南抗日义勇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坚持抗日游击区的斗争。1940年4月,党中央派谭震林到江南东路地区,担任“江抗”司令员,后来改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这支部队后来踏上解放全中国的征途。
  
  所以,《沙家浜》反映的故事是真实的,有原型的,反映了当时阳澄湖一带军民的抗日活动,只不过真实的36名伤病员在剧里改为“18棵青松”。郭建光指导员也是有好几个原型,当地的“阿庆嫂”和“沙奶奶”就更多了。
  
  陪同我们参观常熟市的吴副秘书长,恰巧还是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的副会长,还担任过沙家浜景区开发公司的领导,对这里的历史很熟悉,一路给我们介绍许多情况。进入沙家浜景区后,当然要坐船。这船是摇橹的木船,一只船可以坐七八个人。摇橹的船家大都是中年妇女,橹声依依呀呀的,小船把水面划出了波纹,摇摇晃晃地进入河湖港叉。湖叉两旁都是芦苇荡,有的地方很窄,需要船只鱼贯而行;有的地方又很开阔,是芦苇丛中包围着的空阔点的水面,有好几个湖叉,不知道可以进哪一个。这里确实很容易隐藏,当年伤病员就是被当地的“沙四龙”等乡亲们在芦苇荡里保护了下来。
  
  此时秋意正浓,芦苇很茂盛。芦花是灰白色的,飘在芦苇梢头,一片片的,风吹过时飒飒作响,使得芦荡里有着神秘的感觉。
  
  船在一处小码头停泊,在湖间的陆地走上一段,就来到横泾古街。沙家浜也叫横泾,这里实际是为了拍电视剧沙家浜搭的实景。古街并没有什么太吸引我们的,我们有兴趣的还是这春来茶馆。
  
  走进“春来茶馆”却早已是人声熙攘,原来大家都想在这里品尝一口儿。屋外屋里都是喝茶的人,屋里的电视播放着京剧《沙家浜》的“智斗”一场,阿庆嫂、刁德一和胡传魁正在那儿斗法呢。我们拣一张屋内的八仙桌坐下,环顾四周。屋里是木头檩条屋顶,扣着青瓦。屋里有个“七星灶”,这七星灶,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做成的灶火眼儿,上面墩着几只壶,和戏里说的丝毫不差。
  
  据常熟县志记载,在明朝时,这里的茶馆就十分普遍。沙家浜的茶馆林林总总,在抗战时期就有34家之多。许多的茶馆临水而筑。那些早起的男人们赶在一天的劳作前,捧上各式的紫砂茶壶,从远近不同的水路陆路赶来,聚在水边的茶馆里侃会儿山。茶客一般自备茶具、茶叶,茶馆里也备着,但主要是管开水。沙家浜人把喝茶说成吃茶,上茶馆吃茶,是水乡人的习惯。茶馆是个信息交流的场所,也有民间艺人表演,如评弹、说书、杂耍什么的。茶馆的位置一般都相当好,远处是黛青色的虞山,窗前是清清流水。
  
  当年在这一带活动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就经常利用茶馆作掩护,联络接头、传递情报。许多的小茶馆都曾是我党的地下联络点,如北桥村的“南馆”,曹浜村的“春海茶馆”、“东来茶馆”等等,都是新四军的地下交通站,大概“春来茶馆”这个名字就是这么凑出来的。阿庆嫂便是许多地下联络员的缩影。
  
  记得阿庆嫂唱道:“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管什么周详不周详。”这是应对刁德一的一段唱腔,几乎每个中年以上的人都熟悉得可信手拈来。
  
  从茶馆走向横泾古街,在沿着芦苇维护的一条小径前行,据说湖区远处的一片陆岛上建了个实景剧场,可以看《沙家浜》的实景表演,我们便边看芦苇、芦花、边朝那儿走去。
  
  走出芦荡,前面豁然开朗,水面远处隐隐有片村庄。此时,我忽然乐了,忘了是去看演出,倒是又想起谭元寿饰演的郭建光,郭指导员上台、亮相,仓—嘚---眶!用手向前一指,横眉立目——“同志们,前面、就是,沙——家——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成就人一生的做事好习惯:人生智慧

作者:吴伟丽

《成就人一生的做事好习惯》为那些渴望成功的读者提供具体而实用的做事习惯养成方法与实用技巧,如想到的事情就马上去…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