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能让孝道重新回到中国吗?
时间:2012-08-15 19:35来源: 作者:傩送 点击:
次
中国人都知道岳母刺字的故事,在岳飞的母亲看来,儿子精忠报国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孝。今天的很多父母同样不缺少这样的觉悟,他们不求子女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首先是希望儿女堂堂正正做人,不违法乱纪,不干缺德事,不给父母脸上抹黑。这算不算孝?肯定算,可是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新京报》8月14日)
老实说,我对这个新24孝很不感冒。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弘扬孝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数自元代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旧24孝故事在五四时期曾受到严厉批判,比如鲁迅就认为它是“最黑暗的咒文”,并举“郭巨埋儿”为例,戏言幸亏父亲不是孝子,要不然自己就被活埋了。
以今天的眼光看,旧24孝并不完全是糟粕,至少在形式上是有可取之处的——它是一个个故事,而且其中掺杂了不少神魔鬼怪的东西,这就很明白地告诉世人,24孝不是让你去模仿、去照搬的,它不是教你怎么做,而是让你从这些故事中受到道德感召。
新24孝则不同,设立24个孝道标准,一条一条地告诉你应该怎样做才算孝,对比旧24孝的寓教于故事,首先在形式上就输了一筹。我们再来看内容,虽然说“教父母学会上网”、“陪父母看电影”等条款体现了新时代新气象,但很多条款可望而不可即。不少网友原本以为自己是个孝子,可拿新24孝的条款对照检查之下,很悲哀地发现,原来自己“大不孝”,一多半的标准都达不到。类似于“带父母去旅游”、“给父母买保险”、“定期给父母做体检”这样的条款,估计绝大多数农民工都做不到。做不到,就一定是不孝吗?
此外,为什么孝道标准一定是24条,而不能是5条、10条或30条呢?说是“创新”,实际上还是难脱窠臼——因为原来有个旧24孝,所以新搞出来的孝道范本也必须是这个数字,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一望可知。在这种僵化思维下,我们就可以看到新24孝要么滥竽充数,要么挂一漏万。像“打开父母的心结”、“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这两条,我就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这两条完全可以合并。这样的条款,一看就是为了凑数。
中国人都知道岳母刺字的故事,在岳飞的母亲看来,儿子精忠报国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孝。今天的很多父母同样不缺少这样的觉悟,他们不求子女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首先是希望儿女堂堂正正做人,不违法乱纪,不干缺德事,不给父母脸上抹黑。这算不算孝?肯定算,可是这样的孝在新24孝中没有一丁半点的体现。不同的人对孝有不同的理解,孝的内涵很丰富,外延很宽广,远不是24条标准可以囊括。
中国自古以孝治天下,孝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伦理,在今天也有传承和弘扬的必要,这是没有疑义的。但要知道,孝是不能搞标准化的,孝也不可能标准化。孝的内在表现是对父母的感恩,在这个基础上外化为报恩的行动,行动的方式因人而异、因条件而异。所谓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这是尽人皆知的,难道我们不知道应该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吗?只要有足够的收入、足够的假期,不用有关部门强调,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去做。在今天的时代,尽孝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所以,比出台尽孝标准更靠谱的是,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保障劳动者休假权利等方面提升国民尽孝的能力。
有关部门搞出来的这个新24孝行动标准,虽然属于倡议性文件,不会要求强制执行,但给孝制定标准本身就是可笑的,依我看很难引起国人共鸣,不会有多少人当一回事,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推广价值。权且留着自娱自乐吧。
PS:
旧24孝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
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
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
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新24孝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