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频频溺亡让空心化农村不断刺痛整个社会
时间:2012-06-12 00:19来源: 作者:老序 点击:
次
在无法改变农村空心化、空巢化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首先,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帮护网络。在四川、重庆等地,很多官员和社会志愿者担任了留守儿
据媒体报道,在江西宜春一个偏远山村里,72岁老农王久寿照顾的5名留守孙辈,到村后水塘玩耍不幸掉入水塘,孩子们的奶奶得到消息后,竟然没有在村里找到一位年轻人。时间一拖再拖,最终得到的是人亡心碎的结果。这5名儿童中,两名11岁,两名10岁,一名6岁。悲痛笼罩这一家子,人们也再次被留守儿童问题刺痛。
“男人是乡村的脊梁,女人是乡村的乳汁。当男人和女人离开,留下了什么?留下没有了脊梁和乳汁的农村,留下一个受伤的、虚弱的农村。”5个孩子落水,却找不到人营救,说到底,这是农村空心化之痛。
据全国妇联调查统计,我国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也就是说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对留守儿童来说,银行卡里的爱,太单薄,花着花着就没了;电话线里的爱,太遥远,听着听着就断了,没法慰藉黑夜的孤独,也不是人身安全的屏障。也许,正因为如此,每年才有那么多父母宁愿多负累带着“小候鸟”奔波,来自湖北的打工者曾月英才牵着年幼的孩子在杭州扫马路。
空心化的农村,是发展的阵痛。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小背景是,年轻人走出乡村,寻找生计,寻找未来。大背景是,这群留守儿童的父母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和国家一起转型。
有人把留守儿童比喻成城市化的大后方,我想是绝没错的。这些孩子不仅是发展的大后方,也是中国的未来。关爱留守儿童,解决问题,迫在眉睫。但这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是相关部门出台一个政策就能毕其功于一役的。
在无法改变农村空心化、空巢化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首先,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帮护网络。在四川、重庆等地,很多官员和社会志愿者担任了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通过沟通交流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其次,各城市应该为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便利,减少留守数量。
最后,从根本上说,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方面,应该创造条件让进城务工人员有机会转化为市民,他们的子女可随之在城市生活扎根。另一方面,农村应该增强造血功能,发展经济,留住人才,彻底改变农村空心化现象。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