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讲述自己北京月入7500元的尴尬窘迫生活现状
时间:2012-02-28 23:46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梦回大唐 点击:
次
他给某网记者沈玮青算了一笔账:与其他人合租一套老房,自己住其中一个十余平米的单间,租金1500元;每个月基本伙食费约1200元,如果算上应酬(同学、同事近期结婚的特别多),还要多花约500元。加上交通费、手机费、上网费、水电费等开支600元,以及每个月寄
不论是早高峰还是晚高峰,北京和很多大城市一样,道路上的川流不息的车辆,似乎表明这已经是一座非常富裕的都市。有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去年的人均GDP已经接近富裕国家水平,其中北京2011年人均GDP8039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447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各国贫富程度的标准,北京已经达到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超过了12276美元的“标准线”。
客观的说,仅就北京等大中城市而言,近两年很多人的收入的确增加了,按理说人的安全感应该增加才是,可他们中的很多人却偏偏依然“没有安全感”,这是为什么呢?
北京市2011年硕士毕业生小姚,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新材料的研发工作。目前每个月的平均税前收入约7500元,包括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奖金,扣除五险一金700元及个税227元后,实发工资约6500元。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一工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但除去各种开销后,他的积蓄不到工资的一半。
他给某网记者沈玮青算了一笔账:与其他人合租一套老房,自己住其中一个十余平米的单间,租金1500元;每个月基本伙食费约1200元,如果算上应酬(同学、同事近期结婚的特别多),还要多花约500元。加上交通费、手机费、上网费、水电费等开支600元,以及每个月寄回家的500元,小姚每个月的积蓄不足2500元。“我现在没有女朋友,也还不用考虑马上结婚的问题。这能省下不少钱”,他略带自嘲地说,“攒下的钱还不够买一个名牌包,更别说买房子了,我对北京的GDP没什么贡献,还拉了后腿”。
生活在一个房屋平均每平米要2万多元的城市,月入7500元仍让小姚觉得很没有安全感,这确实是真实的感觉,就算每月给他再加3000,估计他也没安全感,因为除去开销,他一年也就节余3万,虽然他肯定饿不着,可要想买房那就难了,3万元的年节余,如果只靠自己的力量,买不了两平米,他怎么能感觉安全。更何况那些比他收入低的人多了去了。
不往下看,再往上比较一个例子。我一个兄弟是北京某电信部门的中层管理人员,每月税前收入约为1.2万元。可他说,他和身边的朋友、同事都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感”,整天都在为“挣钱”而奔波,而无暇休息自己的身心,累的要死,紧张的要命,就是这样购房还贷以及各种消费的支出,还是让两口子倍感生活的压力。
这不竟产生了一个疑问,北京人均GDP已达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为什么生活于北京人还是感觉不安全,难到他们还不算富裕吗?很多老百姓更是搞不清原由了。这反映出怎么样的问题呢?
有专家指出,,北京2011年人均GDP虽然达到80394元,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32903元,仅为人均GDP的约40%,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人均GDP的40%是偏低的,特别是考虑到很低的社会保障水平,这一比例比一些富裕国家至少要低10个百分点,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主要是因为GDP组成中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
近期发布的《第6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城市女性最焦虑的三件事分别是:“物价上涨”、“买不起房”和“家庭收入低”,选择这三项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8.2%、39.9%和29.4%。
有经济学者就表示,从经济学的技术角度来讲,幸福感就是用货币来衡量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越高,就应该越幸福。虽然现实中并不完全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收入水平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从总量上看,要让人民越幸福,就应该想方设法增加GDP中的可支配收入。
说白了北京一个硕士毕业生月收入7500元,仍然称自己“没有安全感”,还是挣的太少呀,可支配收入所形成的消费能力和物价水平不成正比呀。因此,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和改革中需要进一步“让富于民”,不断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例,使人们的消费能力和物价水平成正比。另外,各级政府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解决保险、安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给国民一个稳定、安全、没有后顾之忧的社会环境,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安全感,才有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实,这些问题,也正是造成小姚们月收入7500,为何还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切实解决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并无后顾之忧的问题,小姚们依旧既买不起房,也不敢消费,GDP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个繁花似锦的表面数字而已,而能藏富于民,那才会使人们真正感觉到幸福和安全。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