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直发挥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因为文人是一群通过系统教育,接受了充分文化洗礼的社会精英。他们会自觉站在人类文明搭建的文化平台上,用理性的态度和精神的目光来分析和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将超越世俗,超越功利的生命感悟转化为富有精神营养的人类智慧引导人们用健康的心态投入生活,并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来。由此可见,文人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地位是不容小觑的。 当今中国,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国人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相当的提高和改善。提前步入小康生活的中国人在享受舒适安逸的现代文明的时候,一个不容忽略的现实问题却摆在了国人的面前。作为社会精英的文人们虽然个个满腹经纶,满脑子形而上的学问,但面对急功近利的现实社会,却处处碰壁,找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大显身手,去体现自己作为文人真正的生命价值。与那些头脑相对简单,却有一门形而下的实用技能的普通百姓相比,他们无论是生存质量还是生存状况,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身无长技,靠耍嘴皮子,动笔杆子谋生的文人们可以说是遇到了空前的冬天。好在大部分人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和稍显稳定的收入,还不至于为温饱的问题发愁,因此在安贫乐道的生活状态里,过着与那些大字识不了几个,却腰缠万贯的土豪们相形见绌的寒酸生活。 自古至今,中国人虽然对文化有一种特别的敬畏之心,但对从事文化事业,生产文化的文人应当说缺乏应有的尊重。从中华文明的鼻祖孔子,到近现代社会,文人的生存状况一直都不是很优越的。有钱有势的当权者和不识字的土豪,兵痞,谁都敢在文人们面前颐指气使,趾高气扬。好在中国文人有一种超强的忍耐精神,为了自己内心的梦想和追求,选择了隐忍与回避的态度。从司马迁,到杜甫,无数文人无不在现实的痛苦和屈辱中,靠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的追求并体现自我价值的。当然也有不堪其辱的,但结局往往是以悲剧来收场,如屈原等。为此有不少研究中华文化的学者为此还津津乐道。正因为中国文人的生存状态不佳,才让他们对现实,对社会有了更透彻的参悟和认识,于是他们才得以形成他们惊世骇俗,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体系,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理论推动作用。按照这些人的观点,文人天生就是一群受气包,贱骨头,吃苦受穷的命。没有吃苦受难的经历,就不会产生令人敬仰的高贵思想。正因为如此,文人,尤其是那些怀有崇高使命的文人的生存状况很少得到人们的应有的关注与关怀。被边缘化的文人们的生存状况使得中国文人普遍有一种自艾自怜的感觉。中国文人只好夹起尾巴做人,熬着巨大的心灵痛苦,在一种不自由的生命状态中难以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我的生存价值。 中国文人的生存状况虽然令人堪忧,但大部分文人却用悲天悯人的心态固守内心的坚持和向往,追求着并释放着文人们的浪漫情怀。虽然物质生活清贫,不能引领世俗物质生活的潮流,骨子里却秉承“君子固穷”的文人气节,在文人良心所升华的那股浩然正气的引领下,默默释放着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这是中国文人们的天真、浪漫和可爱之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正因为拥有了这样一批批超越世俗与功利的文人,这个时代和社会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精神绝响的历史音符。文人们善于苦中作乐的精神状态为延续中华文明的香火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按理说,在物质繁荣,文化昌明的现代社会,文人们的生存状况应该有明显的改善,可是随着经济化,市场化浪潮的席卷,文人们虽然满腹知识,但却得不到市场经济的认可,一下子成了商品社会的弃儿。于是乎与拥有一技之长的其它行业的实用型人才相比,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纯粹而无形的精神观念对整个社会和人类来说虽然十分有益,但它却不是有形的商品,无法吸引普通大众的眼球,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因此文人们便失去了优越的经济来源,其收入完全靠政府提供的固定收入,在巨大的市场消费面前,其社会地位的每况愈下便是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 为了改变自身的生存状况,文人们也开始尝试利用自身的业务专长进行自我拯救。除了通过有影响力的媒体推介,有少数学术明星取得成功的个例以外,大部分文人的生存现状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原本从事高雅严肃庄重学术研究的不少文人不得不屈尊自己,降低人格尊严,用媚俗的手段,打着弘扬和传播文化的旗号,用一些粗制滥造甚至拼凑的精神垃圾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其结果便是将中国原本纯洁的文化风气搞得乌烟瘴气。这些光怪陆离的文化产品虽然迎合了市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却很不理想,没有起到文化宣传应该向人们传递的正能量。在无所不能的金钱面前,人们先前固守的传统文化观念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文人们也深切体验到了无钱寸步难行的社会现实,身无长技的现实又让他们难以找到发财的出路和门径,面对日益高涨的生存代价和风险,文人们也只能望钱兴叹,为自己的生存现状苦寻出路的同时,也在进行着难以奏效的生存抗争。出路没有,生存现状难以改善,在一种希望与失望的纠结中艰难生存,这就是中国文人当前的生存局面。 先进文化理念的产生依赖那些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文化人。改善文人们的生存现状不要仅靠政府部门的高官们在办公室内拍拍脑袋搞出一些简单的顶层设计,就将他们推向市场,让他们像鱼儿一样去自由地觅食。靠文化来创收,去赢得巨大的金钱显然对文人们来说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文化消费的需求在中国毕竟还不是寻常百姓的必然需求。先进文化的产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只有在安静的环境里,让文人们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下,耐得住寂寞,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学术心态,全力以赴投入学术研究,而不是单纯为了金钱,去从事文化的生产和学术研究。学术文化过分考虑经济效益,是不会出精品力作的。首先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化其意义必须是超越功利的,因此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越是具有永恒精神价值的文化越是无价之宝,它向社会传递的正能量是不能简单用经济数据来衡量的。况且为着经济利益去创造文化是不会诞生精品力作的。古往今来,文化只能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如果非要作为产业来经营的话,那只能像赵本山经营的东北二人转,虽然热闹,但对文化进步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解除文人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为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精神文化,凝聚国人的向心力,共赴伟大的中国梦,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现在的中国在发达的科学技术支撑下,虽然各种形式的文化作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但在貌似繁荣的背后,真正含金量高的文化精品却是不多的。这种虚假的繁荣还混杂着不少有害的东西,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对社会的和谐进步,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害的影响。有些有钱人利用手中的经济资源,操控文化产业,虽然也能引其一时的社会轰动效应,但很快就会曲终人散,没有了动静。而那些有责任有担当的文人,虽然也创作出了有力度,有深度的文化力作,但由于经济的原因,这些文化产品只好成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一种摆设,由作者本人孤芳自赏。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一直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尴尬状态,改变这一局面的最好办法,必须从改善文人生存现状入手,改变单纯经济考量文化的做法,按照文化规律办事,不要急功近利,对文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期待,让他们在舒适安定的环境中心无旁骛地从事文化事业,相信中国文化事业虚假繁荣的局面一定会得到根本改观。 (责任编辑:冷得像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