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一直以来是运动健儿为之奋斗的目标,亦是亿万同胞深感激动的一刻。然而在国家体育总局今天发布整改报告,其中最亮眼的提法是要扭转“金牌至上的政绩观”。竞技赛场上争金夺银,错了吗?金牌至上,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金牌: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奥林匹克运动百年,奥运精神历久弥坚。“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鼓舞着运动健儿挥洒汗水、披荆斩棘。追求运动成绩,突破个人极限,于情于理都没有问题。多年来,中华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运动成绩不断提高,也让中国人彻底抛弃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追求运动成绩本身没错,但追求金牌到了扭曲的地步则让种种怪现状不断出现。国际赛场上,某些中国运动队在大赛中遇强不弱、遇弱不强,让国际友人耻笑,还美其名曰“田忌赛马”。国内赛场上,为了本省多几块金牌,与裁判私下勾兑,谎报运动员年龄。奥运赛场上,运动员获得金牌不惜重金奖励,而银牌运动员的待遇则大打折扣。在“金牌至上”思想的驱使下,某些运动员甚至使用兴奋剂的念头频闪,这不能不说和奥运精神南辕北辙。 人人都想做最好的自己,运动员更是如此。因此关注金牌,是要关注金牌背后的拼搏精神和奋勇争先的理念。在这一点上,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运动成绩大幅提升,某些金牌的成色在公众眼中不断下降。尤其是某些项目,中国人大包大揽、独霸天下。自豪感并非提升,反倒让国人渐渐审美疲劳。足见,一味追逐金牌,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 “金牌至上”是唯GDP论的变种 从某种层面来看,“金牌至上”的思想和“唯GDP论”极其相似。一方面,两者都追求看得见的政绩。无论是金牌数量还是GDP数据,都能够用来表明自己的工作业绩多么卓有成效、自己的领导理念多么有效务实。另一方面,在追求金牌或GDP成绩的过程中,都失去了对最重要的目标的追求:前者是体育道德和奥运精神,后者是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金牌至上”的思想,究其根源还是作风漂浮的表现。这既是个人政绩的最好抓手,又是背后巨大利益带来的价值观扭曲。我们常见某些体育官员面对镜头和话筒表示无奈,“金牌少了老百姓不答应”。公众真的如此严苛吗?就在近期举行的亚洲杯足球赛上,国足虽然淘汰赛第一场就负于东道主澳大利亚队,黯然回国。但球迷们一片赞扬声,只是因为他们努力了、拼搏了,人们看到了精神状态的巨大进步。 在群众体育等领域,很多工作需要默默无闻的付出,需要不断开拓的勇气。虽然这样的工作业绩不如金牌成色足,却不可或缺。“金牌至上”的思想,让人眼睛盯着华丽的金牌榜,工作中往往用足力气去锦上添花,却忘记雪中送炭的珍贵。 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远谈不上体育强国。仔细盘点,中国体育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只有抛弃“金牌至上”的政绩观,中国体育才能在世界竞技场上走得更快、走得更远!文 |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