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媒体纷纷报道国内不少地区的奶牛养殖户“忍痛”倒奶之事。 这一边,白花花的牛奶被白白地倒掉,喂猪、浇地,或者直接流进了下水道;那一边,市场上牛奶的价格、奶粉的价格似乎并未下调,对于许多的普通人而言,舍不得买牛奶喝、甚至是喝不起牛奶依旧是难堪的现实。 记得小时候,课本上谈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当生产过剩,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进下水道,也不愿意给穷人喝。几乎从那时起,许多人的心中就留下了资本家冷酷无情的印象。可多年后,在我们的身边,社会主义中国的奶农也是宁愿将牛奶倒掉,也去不到普通人的餐桌上…… 为什么,是中国的奶农也冷酷无情? 其实,即使不懂经济学的人也能明白,这并不直接关乎人性,更与阶级、身份标签无关。事实上,奶农们的选择虽然很无奈,却可能也是最好的办法。毕竟,当奶企关闭收购大门,或者说当鲜奶卖出去的价格远低于成本价,继续储存鲜奶,或者将鲜奶运至其他地方都会让他们的亏损进一步加大,更不用说他们将鲜奶送至其他人的餐桌上了。 另一方面,当前鲜奶价格低迷,有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宏观背景,更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而奶农们受限于信息渠道、养殖水平,根本承受不起国际市场的冲击。更讽刺的是,当奶农们纷纷倾倒鲜奶,国人却大量采购进口奶粉及相关乳制品。不仅是国内奶企大量进口奶粉、液态奶作为生产原料,在消费市场,越来越多的国人纷纷选择来自境外的奶粉及乳制品,尤其是婴幼儿儿奶粉,简直都是洋品牌、进口奶粉的天下。 这似乎有“汉奸”的嫌疑,但从市场的角度,质优、价廉的商品才能赢得更多人的青睐。 不得不承认,奶农们今日的倒奶遭遇,或许便是咎由自取。无论质量、成本、对市场脉搏的把握,都落于下风。而这些年国内乳制品屡屡爆出质量问题,导致国人对于国产奶粉、乳制品缺乏信任,相关乳制品企业当然是罪魁祸首,但不少奶农恐怕也是帮凶。毕竟,那些低质、甚至是劣质鲜奶也是从部分奶农手中流出去的。 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今日之现状尽是奶农们的责任。试想:即使奶农们努力做好鲜奶品质,但他们无法干预奶企的生产,更无法干预乳制品市场价格。相反,鲜奶品质的提升,可能也意味着成本的上升,就意味着市场竞争力的下降,也就意味着滞销,并可能最终同样被“倒奶”。更何况,从鲜奶到各种乳制品,奶企、流通渠道所承受的各种相对过高的成本,也很难将乳制品的价格整体降低,以至于许多人放弃购买国产牛奶。 劣币驱逐良币,其实,我们更该反思的是整体,而非局部。被倾倒的牛奶为何去不到国人的餐桌上?除了奶农的问题,还有奶企、政府主管部门的问题,或许,还有消费者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