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相邻县邓州和新野因“争夺高铁”关系紧张。新野民间组成“保路联盟领导小组”,外地的邓州人也纷纷联合声援家乡。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郑万铁路在南阳与襄阳之间的车站规划为邓州东站。如果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将车站建在二广高速公路东,则车站距离新野更近。(1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两个相邻的县,“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然而就是因为高铁到底建在谁境内发生了争夺战。一方掀起了“保卫高铁”运动,还组成了 “新野保路联盟领导小组”。另一方不少远在外地的邓州人迅速联合起来,拉起横幅声援家乡“争夺高铁”,甚至撰文《高铁到我家,希望靠大家》到贴吧里拉民意。 高铁究竟该怎么选址,那当然必须依据路基条件、经济条件和专家等的考察意见等等。但在诸多前提差不多的条件下,建到哪里往往是一个政策的问题了。于是乎,人们高唱“变身蜡烛燃烧自己,只为高铁你”,地方的发改委也撰文声援,对于意见不合的专家怒斥其脑袋进水。这种焦虑背后是对发展的诉求。正如文章中所说,新野曾经错失两次机遇,一次是河南油田,另一次则是焦柳铁路。每一次基建工程的背后,往往决定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然,对于这种为了家乡建设有伤和睦的做法,我们没必要太计较,毕竟这是人们出自对家乡发展的重视。这种渴望和重视背后,往往就是发展的动力。面对这一情况怎么办呢?就事论事来说,一者,应该加强地域性的合作,一些项目往往因为跨地区地域而造成矛盾,也就需要政策能够相互协调,给予双方同等的机会;二者,笔者以为像高铁建设的背后最好能够征集一下民意。很多的项目往往陷入了暗地里的纠缠,与其如此,不如将其方案公开,将各方面的理由摆到台面上,让每个人都明白看得清,与此同时,征集相关的意见。通过这种双方的博弈,将矛盾化解到最小,也将高铁的建设方案做到最完美。 “高铁争夺战”背后是民生的诉求,高铁不过是其中的反应而已。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加快,地域性差异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政策和资源在筹划时,能够充分地考虑。避免将资源过度集中,导致了地方差距拉开太大,更应该避免一些地方享受不到政策带来的福利,错过了重要的发展机会。 在最后,笔者想举一个切身的例子。就是马上要开通的邯济铁路。邯济铁路复线电气化建设工期2年,最终延期到了4年。在这四年里,沿线的人们充满了期待,但工期一再延后落空,很多网友专门建了贴吧进行讨论,互通有无。到如今聊城济南直通列车已经列出,但邯郸到济南列车却迟迟没有退出。相关的网友们十分焦急,就追问邯郸是否经济落后,就不重视了?具体原因不明。但这就足够带来同样的反思:如何在铁路建设时,纳入民意的考量,如何让落后的地区纳入政策的快车道——这两个问题,也是新常态经济建设中需要着重考量的。南方都市报,中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