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中午,网络上出现了《河南首家“免费诊所”运营数月后悄然关门》的消息:3日下午,诊所正在搬家。周国平的外甥苗先生称:大约一个月前,舅舅考虑到自己和其他几位坐诊老大夫的身体,无奈将“免费诊所”关了。(6月5日《郑州晚报》) 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当下,几位退休老大夫发挥余热,创办“免费诊所”,为民众义务诊疗看病,还为困难群众提供午饭。毫无疑问,这种理想主义的公益性慈善举动非常让人尊敬和感动,而且此举既能降低低收入群众的看病费用,又能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在高房租的当下,“免费诊所”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坐诊老大夫年纪太大,身体健康不太好,而前来看病的患者数量又太多。这两大因素就决定了“免费诊所”不可能是长久之计,选择关门早在很多人意料之内,只是没有想到“免费诊所”只坚持了7个月。 对于广大民众而言,虽然渴望有免费医疗,可以免费看病,但是更在乎的是看病费收费标准知否合理。只要收费合理,收费不太高,能看得起病,患者及其家属就很能接受,也会认定这是公益性项目,不会因为收费就否定了其公益性的本质属性。事实上“免费诊所”作为一项公益性活动,长期持久的开展下去,让更多的患者可以不必去人流量大、费用高的医院看病,惠及更多的人,比在短期之内让少数人享受免费治疗更务实,更有意义。 因此,几位退休老医生创办“免费诊所”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更多的贫困家庭患者享受实惠,应当完全运营机制。一方面,争取向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寻求帮助,争取资金援助,维持“免费诊所”的经营开支,特别是卫生主管部门对于这样的公益性项目,支持力度不妨再大一点,如果可以尽可能帮助解决“免费诊所”的场地问题。另一方面,治本之策是,“免费诊所”在没有足够资金支撑的前提下,不应该继续走免费为患者看病这条路,而应当回归平价道路,既让普通民众远离价格昂贵的医疗费,又让收取的看病费能够维持“免费诊所”正常运营开销,从而保障“免费诊所”能够持久经营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