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每年都要年终考核,不怕过不了考核的关,教师多数怕评不了年终的“优秀”。10%或15%的优秀比例,能够大大吊起教师向上的胃口。本来,教师大都不在乎自己的“痕迹”,只是由于有了职称或者晋级,大家都得集中此地等候待定:一年一度的教师年终考核,让人欢喜让人忧。 笔者从教近三十年,不是每年这样小心的趟过的。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脑子里压根就没有“教师年终考核”这样的概念。每年在看似平淡的时光中渡过,新旧年份在校长的祝贺声中交替。一切都很是简单的。那是学校没有多少规章制度,更没有多少激励措施。大家就听校长的,看校长的。那时,着实没了好多评比,大家就是一个劲地做工作,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也是挺热火的。若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教师,为什么那样傻呢?
现在到了“是不傻”的时候了。也许时代发展,要质要量的,什么都跟着量化。不信?一个教师,正常的工作,五天有着量化的课程;每天只要到了课堂,有着师生量化的课程和作业。更加糟糕的是:你的一言一行,“德能勤绩”都在学校量化考核中。这是进步?还是退化?有时我们真的难以搞清楚。
是一个教师年度考核,推动教师那个年度的进步发展?还是一个教师的进步发展,推动所谓的一年一度的教师年终考核?谁能告诉我?好多年了,大家都是习以为常的了。每年的考评,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时代发展,也让人更加机器化、工业化、反人性化,这是不是人类整体的一个悲哀,我们更不敢去想。
其实,为了这样的“规则”,我们变化了好多自己。我们是制定这样“规则”游戏的人,然后再遮遮掩掩去实施。这样的刺激真的是自己找的。我们甚至自己都觉得不知哪里来的几分“荒诞”。一个教师全年的工作,就是个数字,就是个积分。一想到每天手指签到,每学期的签到统计,你就会不寒而栗。再认真的人,也会有自己的一两次疏忽。你不是机器。你就是哪天和学生打得再火热,你若不按指令,懒得出下手指,工作记录是没有你份儿。所以,第二次,你不会犯这样的傻,即使你漫不经心地,或若有其事,只要你签了到,照样算是出满勤,在别人眼里就是个好教师。
这样的例子,真的很多。要什么,我准备什么。没有发表的论文,我想法子登载;没有证书,我想法子弄到手。我们在一天天地远离了自己,远离了自己的初衷。
所以,年终考核,成了年终“实力”的盘点。盘点你的人脉,盘点你的“证书”,盘点你的运作,盘点你的运气。我们做教师的没有不小心的,没有不辛苦的,也没有不上进的------所以每年准备“一小袋”,为的是年终考评获得好的档次。
当教师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小袋子”,前进起来没有那么地顺利。我们都知道“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的道理。真的,现在,好多教师包袱不少;现在,好多教师工作,就是为了这样的“小袋子”。当这样的“小袋子”迎合了单位的评比,你的运气会好,优秀与你有缘;反之,准备得再多,也是白搭。再加上年终的那些评委的喜好,你做了一年的辛苦工作,最后的结论让别人来定。每年至此,你不得不纠结。所以,年终评优,几乎成了“评袋子”;年终评优,几乎成了“评关系”;年终评优,几乎成了“凭运气”。 (责任编辑: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