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江波:真正的母校感觉
时间:2013-10-07 22:05
来源:
作者:董江波
点击:次
朋友圈里,看到张忠民老师刚写好晒出的一幅作品,顺手感叹了一句,大学四年,差不多也相随张老师四年。身边有这样一位出色的书法家,竟然没想过求几幅作品来收藏。 好友且帅、数计学院的胡春林同学搭话了,张老师,送我一幅呗。 想起几天前被此家伙在微信里
朋友圈里,看到张忠民老师刚写好晒出的一幅作品,顺手感叹了一句,“大学四年,差不多也相随张老师四年。身边有这样一位出色的书法家,竟然没想过求几幅作品来收藏。”
好友且帅、数计学院的胡春林同学搭话了,“张老师,送我一幅呗。”
想起几天前被此家伙在微信里索我新书《孤男寡女》一本加快递费若干,再联想起山西师范大学四年,这家伙并非事事让人顺心,总是有扯皮事件发生。于是,就直接回复,“送谁也别送这家伙!在学校时就不听话。”
一句“在学校时”,勾起了万般千种学校情结。四年时光,总会有些坎坎坷坷、苦苦难难,甚至几次痛哭的经历,但现在回想起来,却都是难以忘却的美好回忆。
就算那些在学校时,争的吵的,甚至斗争的不可开交的老师、同学,如今6年之后,一句,“江波,你还好吗?”一切的不睦,却也转化成了温馨的校友情。
胡春林问我,“什么时候回母校。”如今的他,早已经留校,道貌岸然地在山西师范大学做起了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起来。
“2017年吧,我想在母校60周年时回去。”这样说着,以为自己还有4年时间的努力,让回校时更冠冕堂皇些。
“2018了,60周年是2018年。”他纠正着我。
正在说这些的时候,舍友李宁发来短信,说他正在母校山西师范大学。现今,李宁已经在家乡是一个成功的公务员了,就像我大多数的校友那样,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公务员。
2007年春深夏初的时候,离开母校,开始了所谓的历次与坚持。如今已整整6年,期间总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回母校看看,但都从心底拒绝了,回去看什么,有什么可看的?
心底里总觉得,不到衣锦还校的那天,是坚决不要回去的。
现在想来,这种想法其实挺傻瓜气的。我这样的想法,其实根本不是自己回母校,而是回给所有跟山西师范大学有关的人看的,起码,是回给关注母校的人看的,而不是回自己的母校。
抛去任何的功利和名,简简单单地回一次母校,就像一次简单的公务出差,或者一次短途的旅行,没有任何人知道,没有任何人关注,再去母校的西门、南门、东门、交流经验门看一趟,再去每一个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看一看,特别是那些留下自己初恋和心情的地方。
如果愿意,打几个电话,或单独,或集体,约几个哥位姐们出来,坐坐、聊聊、喝喝,这才是真正的回母校,这才是真正的母校感觉。
(责任编辑:冷得像风)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