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_华语综合文化门户,深度访谈,观点评论,新书推荐,读书笔记,情感故事,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每日观察> 慧语·印象>

毁孩子“三观”的何止是“黑暗童话”

时间:2013-07-17 14:28 来源: 作者:凌国华兮 点击:
  “丑小鸭”没变成天鹅却成为烤鸭,“睡美人”没被王子叫醒反而变成邪恶女巫,“灰姑娘”遭遇火刑成为王子的陪葬……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遭到“篡改”,原本积极向上充满无限正能量的美丽童话变身“黑暗童话”,确实令人咋舌。那些伴随美好童话故事长大的一

  原本应该变成美丽天鹅的丑小鸭却成为烤鸭大餐。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中晒出新版“丑小鸭”故事,引发热议。“太可怕了!现在的幼儿读物延续了黑暗的传统!”14日,网友“lemurben”在微博中晒出一组丑小鸭童话故事:丑小鸭并没有变成美丽的天鹅,而是在离家出走后被宰杀,成为了“烤鸭”。(武汉晨报,7月16日)


  “丑小鸭”没变成天鹅却成为烤鸭,“睡美人”没被王子叫醒反而变成邪恶女巫,“灰姑娘”遭遇火刑成为王子的陪葬……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遭到“篡改”,原本积极向上充满无限正能量的美丽童话变身“黑暗童话”,确实令人咋舌。那些伴随美好童话故事长大的一代,一下遭遇如此“黑暗”的翻版故事,确实有些难以适应,而受其影响最大的则是如今正在成长的儿童。难怪有观点指出,这些翻版的“黑暗童话” 故事过于阴暗,结局过于残酷,不利于幼儿读后的“美好感受”,是“毁三观”作品,应该予以禁止。


  应该说,社会的担心不无道理。作为面向特殊受众群体的文学作品,童话一直以展示真善美的正面寓意而为社会所津津乐道。这不但符合儿童的价值观塑造,而且有利于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美好期待。毕竟,少年儿童的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对外界丑恶事物尚未形成足够强的心理抵御能力,过于黑暗的故事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翻版的“黑暗童话”中充斥着邪恶、丑陋的形象,完全颠覆了儿童对美好未来的期许,确实对于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三观”的形塑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似乎也就可以理解有关专家呼吁禁止“反三观”的“黑暗童话”所包含的苦心孤诣了。


  然而,即便是少年儿童,亦并非生活在完全隔绝外物杂质的真空中。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固然须要培养其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和追求,也不能无视培养他们对于假恶丑的认识和分辨能力。毋庸置疑,真善美需大力弘扬,假恶丑需批判挞伐,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认识何为真善美、假恶丑。只有对其有了基本认识,才能做出基本的价值判断。这也是价值观形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认识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这一个意义上讲,所谓“黑暗童话”毁“三观”的说法,似乎又有些夸大其词,甚至上纲上线了。就拿“丑小鸭没变天鹅变烤鸭”的翻版童话来看,笔者感到并未有何过分之处。当一只丑小鸭听说“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后,就认定自己就是会变成天鹅的那只“丑小鸭”,从此沉湎于幻想,最终被做成烤鸭端上餐桌。故事虽有些“颠覆”,却是对那些沉湎于不切实际幻想者的当头棒喝,这样的童话虽无法让儿童形成“美好想象”,但用来教育他们“要脚踏实地、不要沉迷幻想”的道理,有何不可?如果这是“毁三观”,那个着名的“狼和小羊”的故事中狼变着花样找借口吃小羊,是否更是赤裸裸的“毁三观”呢?只要故事中出现假恶丑的因素,就乱扣帽子乱打棒子,根本不深入辨析“假恶丑”因素在故事中的价值旨归,这种简单的贴标签行为,何尝不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毁三观”现象?


  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世界,即便少年儿童也是如此。若说“毁三观”,区区“黑暗童话”算什么?现实世界中让孩子“毁三观”的事情还少吗?家长在孩子面前流言蜚语说邻居的坏话,学校选班干部都要家长背后“支持”,幼儿园老师结婚要给小孩子发喜帖,甚至有小学生说“伟大理想”是“长大了要当贪官”,而见诸媒体的“绿领巾”、测智商以及虐待、性侵等软硬兼施的校园暴力,何止对孩子的“三观”造成毁灭性打击?校园炫富、拼爹背后的功利枷锁和浮华喧嚣的不良风气,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的非正常择校抢拼,难道不是给“三观”正处于形塑过程中的孩子们设置了无穷的陷阱?无视这些正在发生的“毁三观”现实,而将枪口对准那些颠覆传统观念的所谓“黑暗童话”,无疑是找错了靶子。


  担心故事中的“黑暗”因素可能会对孩子的价值判断形成误导是正常的,但若以此来炮轰“黑暗童话”毁了孩子的“三观”显然是找错了靶子。其实对于那些充满颠覆韵味和黑色幽默的所谓“黑色童话”,孩子未必会真信。就像他们未必会相信“丑小鸭变天鹅”的美好想象一样,或许他们已经厌烦了诸如“丑小鸭变天鹅”之类充斥真善美虚假空洞的说教,而宁愿从“丑小鸭变烤鸭”的颠覆中体会一种难得的黑色幽默,尤其当这种幽默带有现实的色彩时。这或许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儿,对于孩子而言,那些假大虚空的正面说教,未必就比充满黑色因素的讽刺幽默更深刻有效。正面引导和反面批判,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收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手机阅读请扫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