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_华语综合文化门户,深度访谈,观点评论,新书推荐,读书笔记,情感故事,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时评杂谈> 慧语·印象>

你还看“感动中国”吗?感动为啥渐失民间影响力

时间:2012-02-13 17:14 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程万军 点击:
歌颂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牺牲自我超负荷奉献,宣传本应受保护的8岁幼童照顾瘫痪母亲——如果“感动文化”总是让那些生活苦难的弱者充当主角,总是鼓励这些本来就很苦的弱者“做出牺牲”,那么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理由怀疑:这种“感动文化”的“

  “感动中国”搞了十年,一开始很轰动,现在渐趋平淡。如今,恐怕连主办方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官方怎么宣传,其民间影响力已大不如从前。

为什么“感动中国”不能持续“火”十年?

  如果是一个商业活动,那是商业运作的问题;如果是一场道德运动,那么成功与否,则基本取决于公众的共鸣与认同。

  显然,“感动中国”活动应该属于道德运动一部分,但就价值体系和思想高度而言,并没有超越汉朝的“举孝廉”——甚至可以视为“举孝廉”翻版。

  众所周知,西汉“举孝廉”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孝子和清流,但也衍生了相当一部分道德牺牲品和道德表演。

  就道德牺牲看,目前中国“感动文化”的主角,大多是不幸的弱者。虽然他们是自强不息的,但是感动人的手段几乎全是自我牺牲,这种“崇拜牺牲”的精神,即使是感动了一批人前行,也往往是“辛酸感”大于“力量感”的。

  文明古国需要爱心、呼唤爱心,本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但是现代爱心的基础已不可能逡巡在现代人文关怀之外,任何漠视他人生活状态或凌驾他人生命权的“爱心”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它所散发的“壮烈”已不再道德!

  歌颂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牺牲自我超负荷奉献,宣传本应受保护的8岁幼童照顾瘫痪母亲——如果“感动文化”总是让那些生活苦难的弱者充当主角,总是鼓励这些本来就很苦的弱者“做出牺牲”,那么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理由怀疑:这种“感动文化”的“现代味道”!

  而且,我们不能忽略苦难的根源,不能由于放大个人“善良与崇高”的影响力而隐瞒了经久不变的现实困境。那些逼出来的苦难“奉献”背后,隐藏着多少政府部门本位的缺失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乏力?

  另外,类似活动易生道德表演。不救亲人救他人,一个爱他人胜过爱家人的“模范”,其“人间烟火”几何?其“人性”真实性和合理性安在?是否应该宣传效仿?

  再者,我们不能不想——为什么世界那些发达国家、不像中国这样树立道德榜样、强调孝道,而他们的道德感并不差、老人幸福指数反倒比我们高?因为他们有完善的养老机制和老年社区,这才是一个现代国家“老有所养”的正道,而不是把养老由政府推给家庭个人!

  眼泪奈何救得了人?何况解决社会难题!个人的道德自律与自我压榨式的奉献,即便倾其所有,又能救几个人?如果一个向往现代化的国度,连“现代文明”最基础文章都没有做足,那么,比年年“感动”更要紧的,却是如何补上这一课!

(责任编辑:冷得像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手机阅读请扫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