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作者 王仲刚)张友文的公安文学批评像他的为人一样真诚。张友文的激情燃烧着自己,更点燃着别人。 很多年前,张友文已经在媒体上发表了十多篇关于评论我的作品的文章,主要是表扬,也偶有批评,但我还不认识他。后来,我们通了邮件,又建立了电话联系。再后来,我们成了朋友。最终,我被他“绑”上了他的战船。他的热情、他的真诚、他的执着实在让我无法拒绝。我被他融化了,也被他点燃。不怪他,因为我和他一样孩童般天真,和他一样是性情中人,虽然我比他年长20多岁。 张友文对公安文学作品的态度是一种审美的欣赏,张友文是公安文学阅读的引领者。张友文用欣赏的眼光交友,也用这种态度对待公安文学作品, 很多公安文学作品就是通过张友文的评论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引起阅读兴趣,并为读者和 作品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引导读者去鉴赏,实现鉴赏基础上的升华。很多作者和作品正是在他这种观照下更多的走进读者视野,影响和名气越来越大的。正像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的,读了别林斯基称赞普希金的文章,他才真正了解普希金的文章。 张友文总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待每一个 和作品,包括赞美和批评。他不媚俗吹捧,不打压,更不诋毁,而是给予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评论,是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指出其思想和艺术方面的高下成败、得失优劣,从而帮助作者总结创作经验,或弥补其艺术的欠缺,促使 创作水平的提高。19世纪的俄国,之所以文学发展空前繁荣,就直接与文学批评界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一大批文学批评家有关。张友文对于公安文学的繁荣功不可没。 张友文敢于开展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张友文是一位敢诉直言、锋芒显露、个性率真的青年批评家。尤其对那些不了解公安生活不了解社会,对警察存在偏见、或者对现实不满的 的作品,恶意诋毁、扭曲警察形象的作品,敢于直言面对,以锋利的笔法予以抨击。 张友文是一个为着警察使命鼓与呼的文学旗手。 “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张友文时刻牢记文艺的这个使命。和平年代,如果没有警察,社会该是什么样子?警察的牺牲和付出,警察的委屈和无奈,谁人能解?这种张扬和压抑的警察人性该怎么述说?每每说到这些,张友文总是泪眼涟涟。正因此,为警察放歌成了张友文自觉的使命。 “布衣粗、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是张友文追求的理想境界。工作之余,差旅途中,无数个清晨和夜晚,他都在读书、思考、点评作品,十多年来始终如一。 勤奋、倔强、不懈的追求,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张友文。 如今的张友文,走出了鲁迅文学院,又走进学府的最高殿堂,攻读文学博士。张友文是公安文学评论的第一人,如今,他又成为从事公安文学创作和评论攻读博士的第一人。 四年攻博,必将把张友文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希望张友文形成自己更为独特的文学观和审美观——张友文风格。 张友文,必将带动和推动公安文学的发展。 张友文这团火,必将点燃公安文学的熊熊大火。 我们期待着。 人物链接:张友文,自号功不唐捐斋主。中国公安文学评论第一人,湖北警官学院青年教师,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现就读于苏州大学文学博士生班,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侦探小说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张友文还是全国首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作者、全国地方公安院校首次开设“公安文学”选修课主讲者、全国首家“公安文学网”创办者、《语文教学与研究》《文学教育》等杂志及“中铧励志网”专栏作者。十多年来,在教学的同时,专注于公安文学评论,成绩斐然。曾出版公安文学评论专著四部:《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曾受邀到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及公安实战部门19次讲授“公安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