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南杜诗人柳亚子曾用“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八个字来评价苏曼殊。的确,苏曼殊是近代中国一位集诗人、画家、翻译家、披剃的佛门弟子、混血的爱恋情种和爱国的热血男儿于一身的人,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在辛亥革命期间,他那飘零的身世和奇特的行为,连同他那才华横溢、妙曼伤感的诗歌和小说,曾经整整风靡了那一代的青年,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后更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原籍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市)。他的父亲苏杰生是旅日华侨,在横滨任英商万隆茶行买办,娶一妻三妾,长妾河合仙是日本人。曼殊于1884年出生在横滨,母亲是河合仙的妹妹,叫若子,这就是说,曼殊是私生子和混血儿,致使他被家人歧视。他刚刚出世,母子便被赶出苏家之门,去外祖父家生活了三年,因苏家男丁少,他6岁时被领回老家广东香山,从此,母子分离,终生不复一见。曼殊的童年失去母爱,备受后娘虐待,13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被家人扔在柴房里气息奄奄而无人过问,后来,他竟奇迹般活下来了,这些苦难给幼小的曼殊以沉重打击,以致他13岁时就到广州长寿寺剃发出家,不过时间不长。 曼殊19岁时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学习,时值帝国主义列强侵凌、清朝政府腐败卖国,中国反清思潮激荡之际,他虽出身富商家庭,但特殊身世使他终生过着连小资产阶级都不如的穷苦生活,他因而痛恨帝国主义和腐朽的清王朝,加入留日学生组织的反清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这时结识了同为广东香山人、比自己大17岁的孙中山,为反清救国救民大业奔走呼号。因为曼殊参加革命,被资助他的表哥林紫垣得知,中断了生活资助,终于被迫缀学归国。 曼殊20岁(1903年)归国后,就到上海参加陈独秀、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日日报》社做编辑。 成年以后的曼殊,依旧过着半僧半俗的清苦生活。他曾在数家报馆工作,鼓吹反帝反清革命,穿行于政治、宗教、文化界里,与孙中山、黄兴、章太炎、陈独秀、梁启超、蒋介石、柳亚子、陶成章、刘半农等中国名重一时人物都有深交,同时又结识了赛金花等交际女士和秦淮歌妓金凤。 这位行云流水般的孤僧又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先驱者,1904年因痛恨保皇派,曾决心枪杀保皇派头目康有为;同年参加黄义领导的长沙武装起义的策划工作,起义流产后,他又参加华兴会在上海秘密会议,准备暴动和暗杀。当革命遭受挫折的时候,他到广东雷峰海云寺出家近百日。后来,曼殊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来往于大江南北,远走日本、泰国、缅甸、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各国,有时以教书为业,有时靠卖文过活,1918年,历尽人间沧桑的曼殊因肠胃病以35岁英年病逝于上海,在柳亚子等人的倡议下,曼殊灵柩安葬于他生前喜爱的杭州西湖孤山之畔。 曼殊是带有近代浪漫气质的抒情诗人,他写有《无题诗三百首》等作品,人称“诗僧”,不过流传至今的诗仅102首.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是曼殊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憩平原别邸赠玄玄》诗云:“狂歌走马遍天涯,斗酒黄鸡处士家。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对革命前途始终怀着殷切希望。他的爱情诗写得最有情致,也许他与日本歌伎百助子恋情最深,写诗多达18首。如1909年写的《本事诗十首》,其中第六首咏道:“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第八首咏道:“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胭脂半泪痕”。曼殊以一个和尚身份,如此大胆追求爱情,并且公然形诸笔墨,这在当时是一种耸动世俗的行为,“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缠绵中夹杂着隐痛,是写得非常哀婉的,柳亚子曾用三句话归纳曼殊诗歌的艺术特色:“思想的轻灵、文辞的自然、音节的和谐”;现代 周作人也说:“曼殊的诗文,有真气和风致,表现出他的个人来,这是他的长处。” 曼殊的小说曾倾倒时人,他创作了《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绛纱记》、《碎簪记》、《焚剑记》、《非梦记》六部小说,均用浅近优美的文言,以伤感忧郁的情节描述一个又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自传成分很浓的爱情故事,开创鸳鸯蝴蝶派的先河。《断鸿零雁记》写日本血统的河合三郎,3岁时由母亲带到中国,长大与义父养女雪梅相爱的悲剧,曾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国文字。《天涯红泪记》等几部小说,大都通过爱情与封建礼教冲突的描写,来揭露封建礼教毁灭人的反动本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曼殊的画也很有名,时人多有评说,现代学者柳无忌认为:“他带给中国画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独创性和构思,他的艺术是如此独特、卓越。”孙中山平素很欣赏曼殊的画,还亲自为曼殊故友收集出版的《曼殊遗墨》题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