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两张旧照片 百年申家史 “掌柜的打烂瓷, 哎吆,两头都有用, 窟窿套烟筒, 底子当尿盆, 说这是好使用。 伙计打烂瓷, 哎吆,挨头子受背兴。 看你做的算个甚 真是个呀, 丧呀丧门神。” 一曲《揽工调》,曾经唱遍了汉江两岸,千家万户,男女老少都会熟练地接着唱道: “…… 揽工人儿难, 哎呀,揽工人儿难。”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群揽工队伍中,走出了一位孕育出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古墓出土文物复制艺人的后代创业人物——申竹坡。 2016年1月9日,我在师父申楚材《师竹斋》工作室内,拾起师父父母的旧照片,照片中戴一副金丝眼镜,留着东洋头(偏分头),穿着中山装的儒雅男子,就是师父的父亲申寿昌(字柏年)先生。旁边戴着一顶棉毡帽,穿着民国对襟大黑褂的女士,就是师父的母亲宋希馥夫人。提及这幅夫妻照片,师父激动地向我讲述了百年前申家尘封已久的往事…… 大致在154年前,也就是清咸丰年间(1862年),饱经苦难的申家先祖们忍受不了河南怀庆饥荒之灾,在一个春天绿满山川的季节,带着家人,背着被褥迁徙到汉江码头重镇老河口做起揽工。这些缺少文化知识的申家先祖们,一下子来到这个全国有名的水运大码头重镇老河口时,顿时视野开阔起来了。除了勤扒苦做外,更注重培养教育后代。申竹坡(师父的祖父)天赋很高,在读私塾期间,仅仅八九岁都感悟出“申字”的内涵,以至于改变了申家的命运。 当时,一群私塾学生中,到底哪一个将来有出息呢?胡须花白的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地提出一个问题:“娃子们,都解说解说你们的姓氏如何?”多半都是之乎者也之类的说辞。轮到申竹坡却回答:“俺家申字可是大有讲究的,甲字出头就是‘申’,田字上下出头还是‘申’,说明上顶天下立地。也就是说无论申家后人无论在仕途文场,还是在百姓场合,都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哈哈,这娃子不得了。”私塾先生闻言,赶忙起身问候:“何老爷大驾光临,有失远迎......”“申字在十二时辰中属于申时,就是下午3—4点钟,故在十二生肖中有申猴之说。既然遇上猴年这支金猴子,干脆将他与我家少年放在一起读书,学费全由我包下,成人后就让他当我们酱园厂管家吧!” 至于申竹坡如何会读书,又如何精明能干,师父也说不清楚。但申氏家谱却显示:成人后的申竹坡于清光绪年间在老河口何春生酱园厂管事,后自营“申四美”墨庄,持“六品同知。”一个手艺人为何被皇帝恩赐为“六品同知”的细节渊源,师父申楚材也找不出证据,仅仅说申竹坡当年自己研制的墨是皇家翰林院内的“贡品”而已。 无疑,科举时代,尤其靠毛笔书写的那个朝代,能够研制出让皇家专业翰林大学士们都仰慕的墨,自然级别比“七品县令”还要高出一个“官级”也在情理之中了。至于申家当年生意如何红火人丁如何兴旺,从家谱与师父申楚材陈述中,基本可以理顺出如下事实:申竹坡正室高太夫人,生一子四女。子十岁夭折,乃收养申竹坡之弟“申复顺”长子寿嵩为继子。后娶侧室韩太夫人,生一子(1 897年8月10日诞生)也就是师父申楚材的父亲申柏年。申家除了在老河口开办“申四美”墨庄外,申竹坡还带着弟弟申复顺在均州(现丹江口市)草店开办申家烟坊,选中草店十字街一块旧房屋买下,以青砖上顶建三间门面,后边是一个四合院的商、住两用院落。主要收购桐油、熏上烟灰,刮下来装上油篓,陪同其他山货送到均州,再用船运到老河口交给“申四美”墨庄,商号“申复顺”,是“申四美”墨庄的原料基地。 “申复顺”有二个儿子:寿嵩、寿熹。长子送申竹坡当继子。次子与他一起在均州安家,从事商务,为的是货到能存放、接待,便于联系船只,才买下草店熏烟房屋。由于员工慢慢增多,吃住洗都很拥挤,加上环境又脏,故转到上街头陕西会馆的两边厢房。不知是什么时候,会馆内爬出一条大蟒蛇,将整个会馆陷了一个大坑,从此这个会馆冷落下来。由于熏烟用桐油量很大,申家自然与草店周边的油坊都有往来,凡交油及其他山货来人一律善待不说,钱币不足时,申家还规定可以用“申复顺”银票结账。草店生意一直延续到1937年,被当地土匪王老太一把大火给烧破产了。申家烟坊倒闭,靠什么维持这一家老少的生活呢?师父的二爷申复顺考虑到国民党第五战区抗日干训团在草店,八分校的来往人员很多,就决定开饭馆,结果生活又红火起来了。这个草店十字街申家饭铺一直到1950年才宣告结束,加入公私合营的供销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凡是喜爱古典诗词的朋友都难忘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这句《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绝唱,甚至都能够背记成诵。然而,反复咀嚼师父家史以及给我的一些资料,甚至师父回忆的片段,让我发现一个秘密:申家墨庄兴旺发达与师父申楚材的祖父申竹坡这位精通诗词的儒商有关。 起初,申竹坡在老河口何春生酱园厂管事。后到了一个詹氏美徽派墨坊管事,他勤奋、精干,清早起床怕走路有响声,只穿袜子去打扫作坊与院落。聪明能干的申竹坡在从事业务中,不但学会了制墨的技术,还学会了一套社交人际关系技巧。有次,一大早在客厅捡到一块铜钱,立即交给主人。由此赢得了詹氏美徽派墨坊老板的信任,不久詹氏美徽派墨坊倒闭后,主人将作坊工具及余下的原料都交给申管事。申竹坡就与其他两家徽派墨坊老板合伙经营,取名“四美”墨庄,生意兴旺,产品销往陕西、山西、汉中、安康一带,品质优良。深得用户的青睐,又过一段时间,徽派另外两家股东退出了。由师父的祖父申竹坡独自经营,改为“申四美”墨庄。“申四美”墨庄兼营文房四宝,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在当时的老河口称得上是“大字号”的商家,并拥有员工四十余人。 至于申寿昌先生为何取代高太夫人的继子寿嵩成为申家“申四美”墨庄的掌柜,还需要引用家谱部分段落文字:“寿昌公,(字柏年),1987年8月10日诞生,为竹坡氏韩夫人所生。公五岁知侍高夫人,后由高夫人抚养、躬亲,受业于名儒孙梦崖。十五慈父见背,十六总理家务,继承商业,老管家王老禀承竹坡氏遗托,尽心辅助。时年亲迎浙江名族宋氏来归。公精干,善诗文,平易近人,乐善好施,交往者饱学之士,尽一代名士之风。”上述文字中的宋氏,也就是师父申楚材的母亲宋希馥夫人。她生四子一女,长子国玺,字楚翘,(系师父申楚材的大哥),生于1918年7月19日,早年毕业于襄阳五中,抗日战争中毕业于“原国民党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四十年代任国军陆军上尉参谋,卒于1980年3月15日。女儿楚贞(系师父申楚材的姐姐),号“奴兰女史”生于1923年,初中毕业,五十年代在上海担任教师迄今。国琮,字楚瑛(系师父申楚材的二哥),生于1926年2月29日,1947年毕业于湖北省第八高中学。曾在原国民党军104旅从军后起义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转业后在老河口从事教育工作。1982年抽调编修《老河口志》,卒于1972年4月28日。 国灌,字楚材(即师父申楚材),生于1930年6月29日,1947年初中肄业。曾在原国民党军104旅从军担任准尉,解放后脱离旧军队返回老河口从事雕刻工艺,五十年代白手起家组建老河口篆刻社、老河口市工艺雕刻厂。六十年代,师父申楚材白手起家组建光化县民族乐器厂,而且带头创作出来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七十年代,师父申楚材带头创作的根雕家具打入国际市场,黄杨木雕“布袋佛”出口印度,填补了我市黄杨木雕空白。1978年,师父申楚材参加随州市擂鼓墩战国古墓的发掘工作,研究复制的木漆文物,受到了考古专家的赞赏。1979年,师父申楚材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代会,受到了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代表作品《梅花鹿》《鸳鸯盒》《鹿角立鹤》等,其中《鸳鸯盒》被故宫收藏,《鹿角立鹤》成为炎帝故里随州的市标。1980年,他出席湖北省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荣获省级创作奖,并被大会授予“湖北省工艺美术艺人”荣誉称号。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中共老河口市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委员。妻子廖智华,五十年代从事工艺雕刻于老河口市工艺美术厂,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师。”生二子一女,卒于2015年11月。国涟,字楚宝,(系师父申楚材的弟弟),生于1934年12月25日,小学毕业,五十年代参加光化县水利局工作,屡有创建成绩卓越。八十年代晋级为工程师。 显然,从家谱简历上述文字中,我们看得出申寿昌先生是一个教子有方之士。那么,师父的父母给师父到底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谈及父亲申寿昌先生,师父申楚材很自豪:“那是民国年代老河口商界的少壮派,无论是个人气质,还是诗文吟唱等,都是数得着响当当的人物。”印象中,父亲申寿昌冬季时常穿着名贵的貂皮大衣,据说一个大衣是几十只貂皮凑合而成的,起码穿这种服饰者都是老钱人家。几乎天天都是以文会友,座无虚席,飞觞豪饮,往往酒后耳熟,拔剑起舞,吟亢高歌,就是不打理生意之事,每年年底都是管家汇报盈亏即可。“俊杰:我父亲要是与我这般天天惦记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会糟糕了,也不可能喜爱棋琴书画,研究中医理论,我们家也算不上一个‘书画之家’,父亲更算不上一个风雅之士了!” 抗战时期,几乎全国各地文人墨客都聚集到了老河口,自然与师父这位文人雅士的父亲申寿昌先生也有来往。据师父申楚材回忆说:“与父亲交情较好的有臧克家、闫磊、翟汉元、王寄舟等外地文化人士,以及本地金殿臣、王直夫等。特别抗战时期,物质匮乏,几乎没有宣纸,我读小学时候连教科书都是草纸做成的。因为我们申家经营墨庄,自然仓库内有旧宣纸,颜料、印泥。所以,全国各地名人墨客来到老河口一定会拜访我的父亲大人的。”有关申家的墨更是了不得。墨在文房四宝中属于第二,即笔、墨、纸、砚,因为申家之墨与其他墨不一样,墨研制成后,中间有金黄的“申四美”三子字,上方还有金黄色“二龙戏珠”的图案。“申四美”墨精致、美观,质量上乘,深受广大用户,尤其上述文化界知名人士的青睐,以至于抗战时期申家墨品还畅销四川、陕西、河南等地区,生意异常火爆。 1937年,位于均州(现在丹江口市)申复顺烟坊遭灾后,“申四美”墨庄失去了本地原料供应,只有改用洋料维持生产。所谓洋料当时将进口货统称之,如洋布、洋油、洋毛巾等。日本侵略到中国,攻占武汉、襄樊,时飞机轰炸老河口,造成市面混乱,无法生产。这个时候,申寿昌先生果断决定在汉江对岸河西(现谷城县内)一个陈家山的地方购置山场及田地,盖起一个大四合院。 对于申家在谷城这个庄园,师父申楚材迄今依然记忆犹新:当时,师父申楚材十几岁,常常住在汉江对岸距离老河口30里的陈家山大张沟,不知田地有多少,只知下种需要三石(担)六斗种子。过去大都用石斗升角作量具,既一担石斗,一斗十升,一升十角,大致一斗米35斤,麦子32斤,包谷30斤,谷子25斤。三石(担)六斗以一般收麦子计算大约1100斤种子,一亩地一般收麦子400斤,谷子600斤,一年可以收两万几多斤粮食,除去吃喝外,余下再出售。陈家山与老河口隔着一条江,基本安全,日军一直未打过江。所以,申家日子好过,每逢过年,在除夕时晚将六品同知的官帽、官袍一一悬挂起来,烧香磕头以作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