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思想大一统的情形下异军突起的无神论者王充
时间:2013-04-28 10:05来源: 作者:狂奔的蜗牛 点击:
次
王充生活的时代,正好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善恶报应”等封建迷信盛行的时候。老百姓深受这些思想的毒害,对于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几乎没有一点反抗意识。对此,王充在《论衡》中详细论述了自己的看法。刚开始的时候,他的
自从汉武帝以来,在董仲舒思想理论的影响下,人们普遍相信,皇帝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可以预示人世间的灾祸或者祥瑞。一时之间,人们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甚至连路上听到的一句谣言,都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种风气越来越严重,一直持续到东汉时期。当时,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明确反对并试图扭转这种社会风气。他就是王充。
公元27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时,王充出生在今浙江上虞的一户农民家庭。王充小时候很聪明,六岁的时候就学会了认字。两年后,他进入当地的书馆读书。他生性好学,记忆力也很好,二十岁的时候被送到京师洛阳的太学进行学习。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偶尔也做点小生意。尽管如此,王充在太学还是买不起书。
那时候,洛阳城里开设了很多卖书的店铺。王充一有时间,便去那些地方读书。就这样,时间一久,他几乎读遍了各个学派的书籍。与一般的儒生不同,王充从来不死记硬背,也不盲目信从哪一家、哪一学派的观点和理论,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历,提出独到的看法和见解。
王充认为,对于古人,包括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圣人,如果他们的言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那么也要敢于提出质疑。如果碰到了明显的错误,更要敢于否定,敢于指出错误的地方,这就是他所说的“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
太学的学习期限结束后,王充曾经两次担任过小官。但是,由于他性格耿直,更不会讨好上级,触犯了当地许多有权有势的人。他看不惯官场的种种黑暗,没过多久便辞官回家了。
回家后,王充一边招收学生教书,一边自己研究学问。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王充开始了自己的创作。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教书育人和著书立说让他感到很快乐。他还对自己的生活做了一番描述:“得官不欣,失位不恨。淫读古文,甘闻异言。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对王充来说,当了官并不感到快乐;离开官衙,也没有一点遗憾。饱读古人的各种书籍,领略他们的独特观点,这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能找一个幽静的地方,去做自己喜欢的学问,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为了能让自己的学生也具备敢于批判的精神,王充教书时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辩论。不仅学生和学生之间辩论,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应该展开辩论。对于教师某些模糊不清的讲解,学生要敢于提出疑问,不要迷信教师。
同样,在写作的过程中,王充不断揭露儒、道、墨三家学说中的错误观点,对于同时代的封建神学,更是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和批判。可以说,他的著作中充满了战斗和批判的精神。后来,人们用八个字概况他的一生:“终身潦倒,终身战斗。”
在王充看来,天、地,乃至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与人不同,它们没有意志。照此说来,人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可能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天与人之间,没有一点精神上的联系。既然这样,天就不可能创造万物,更不可能给予皇帝任何东西。因此,皇帝和老百姓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
当时,人们之间普遍存在着人死灵魂不灭的说法。王充认为,人们所说的灵魂,就是人的精神。精神是依赖于人的形体。当一个人的身体强壮时,他的精神就很旺盛;当一个人的身体有病时,他的精神就比较衰弱。那要是一个人死去的话,他的精神也就随之消失了。
这样看来,一个人死后变成鬼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王充说:“人之死,犹火之灭也……谓人死有知,是谓火灭复有光也。”意思是,一个人死后,就像是火苗被灭掉一样。假如说人死后还有知觉的话,那就等于说是火苗灭掉以后还有光亮。
王充生活的时代,正好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善恶报应”等封建迷信盛行的时候。老百姓深受这些思想的毒害,对于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几乎没有一点反抗意识。对此,王充在《论衡》中详细论述了自己的看法。刚开始的时候,他的书没有得到流传。一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论衡》才得以流传,并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