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如意:十年戎马半生农

时间:2010-03-02 23:45 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西河柳 点击:
公元2007年1月30日中午,河北省行唐县上碑镇西北街。 送别的唢呐声,悲凄哀婉。哀乐声中,渡江第一人、全国特等战斗英雄高如意的遗体,被众人簇拥着抬上了灵车。 灵车缓缓离开高如意生活了50多年的农家小院,向村东1公里外的县殡仪馆驶去。 一条东西走向的长

公元2007年1月30日中午,河北省行唐县上碑镇西北街。

送别的唢呐声,悲凄哀婉。哀乐声中,“渡江第一人”、全国特等战斗英雄高如意的遗体,被众人簇拥着抬上了灵车。

灵车缓缓离开高如意生活了50多年的农家小院,向村东1公里外的县殡仪馆驶去。

一条东西走向的长街贯穿了整个小镇。长街两边,挤满了前来为老英雄送别的乡亲们。

送殡的队伍拖得长长的,从村里一直延伸到村外。队伍的最前面是高如意生前所在部队送来的一幅花圈。雪白的挽联上,一行大字格外醒目:渡江第一人高如意永垂不朽!

“英雄浩气传千古,公仆本色扬天下。”这是曾经采访过高如意的新华社记者赵苏亲自书写、专程托人从北京送来的一幅挽联。

遗像上的高如意,依旧憨厚地笑着。在乡亲们眼里,他的笑容是那样爽朗,那样从容,那样的和蔼可亲……

行唐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处平原与山区结合部,山区、丘陵、平原三分天下。“行唐地势,西接太行,万峰屏列,派水界其东,郜河绕其西,磁水南环,龙泉东注,诚中山险要之区也。”行唐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人民屡遭兵燹之苦。

1919年9月26日,高如意出生于上碑镇西北街。其父早逝,母亲带领一家15口人辛苦劳作,耕种几亩薄田。然而,地里出产的粮食根本就不够他们一家老小的吃喝。冬天农闲的时候,只能靠男人们套车帮别人拉东西、女人们给人家纺棉花来维持生计。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悍然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10月23日,日寇乘两辆军车,自新乐县东长寿进犯行唐城。25日,行唐县城沦陷。

1938年2月12日傍晚,行唐县高里村旧军官出身的李树林带领部队从上碑出发攻打行唐县城。战斗打响后,攻城失败。李树林为保全自己,竟带攻城部队逃之夭夭。次日,日寇纠集300余人,乘坐14辆汽车,血洗上碑镇。面对残暴的日寇,上碑村的群众终于认清了他们丧心病狂、灭绝人性的本来面目。对他们屈膝祈求是根本没有用的,只有挺起腰来进行顽强的拚搏和反抗,才有可能获得一线生机。然而,这些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纵有满腔仇恨,又如何能抵挡得住那滴着鲜血、闪着寒光的刺刀?更何况,端着刺刀的是一群杀人不眨眼的魔鬼!

张祥生,20多岁,身强力壮,看到自己60多岁的父亲被日寇用刺刀残忍地扎透胸膛,鲜血迸流,疼得在地上辗转呻吟,随即把父亲抱到炕上,和行凶杀人的日寇夺枪搏斗。眼看枪快被张祥生夺出时,又来了一个日寇,往他小肚子上扎了一刀,立即喷出鲜血,露出了肠子。张祥生毫不屈服,忍着疼痛,从屋内抄起一把菜刀,一手捂着肚子,向日寇砍去。终因寡不敌众,被日寇乱刀扎死……

日寇血洗上碑镇后,在镇子里筑起了碉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高如意满含着泪水,目睹了那些残暴的畜生们,以灭绝人性的手段在村里烧杀抢掠。20多岁的高如意看在眼里,恨在心上,直想杀几个日寇来解气。

日寇来了,高如意一家就连穷苦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后来,高如意就和乡亲们一起,参加了镇子上组织的地下抗日活动,推着小车送军粮。

日寇在行唐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最野蛮、最残暴、最惨绝人寰的手段进行大破坏、大屠杀,致使全县人民蒙受灾难和损失难计其数。在武装到牙齿的日寇面前,10000余名行唐儿女无所畏惧、挺身而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同日寇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浴血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最终宣告无条件投降。赶走了日寇,高如意原以为能过上太平日子了。可是,次年蒋介石又挑起了内战。

次年,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迁到了上碑镇,聂荣殝司令员也来到这里。镇子里的许多墙壁上都写上了“参加解放军,打败蒋介石,保卫抗战胜利成果”之类的标语。解放军在镇子里进进出出的,高如意看着眼羡,参军的愿望在心头越来越强烈。

很快,镇子上掀起了参军热潮。高如意再也等不下去了,立即去找村干部要求参军。此时,高如意已经27岁,又是结了婚的人,村干部说不符合参军条件,不让他去。

高如意急得火烧火燎,就去找县大队。在他软磨硬泡和强烈要求下,县大队干部终于同意了。回家的路上,高如意一路盘算着:家里本来就困难,再走个壮劳力,娘会同意吗?不曾想,高如意的母亲一听说儿子要参军,县大队也同意了,也就爽快地答应了:“你当兵,娘支持,要当个好兵,不能当孬种。家里放心,有我和你哥他们呢!”

娘的话,让高如意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随后,他就去和妻子说参军的事。

“子弹不张眼,万一有个好歹,我……”没等说完,妻子的眼泪就扑簌簌地落下来了。

听了妻子的话,高如意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不把蒋介石打跑,哪里会有好日子过啊?他左讲道理右解释,妻子终于破涕为笑:“就你有理,谁能犟过你!你去吧!家里的事儿不要多操心,到了部队要立功!”

1946年9月,高如意在行唐县大队参了军。11月,他被分到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第1旅第1团第7连。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是一支威震敌胆、屡建奇功的“铁军”。朱德、陈毅、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都指挥过这支队伍。能进入“铁军”队伍,高如意的心里特别高兴。他暗暗下定决心:说什么也要苦拼苦练,干出个样子来,不能给部队摸黑。他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跟着部队在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和国民党军队打仗。由于平时训练刻苦、功夫较硬,不久就被连里树为“标兵”,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1947年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决定千里跃进大别山。临行前的一个晚上,为鼓舞广大指战员的士气,政委邓小平亲自给班以上干部做动员。

一块开阔的空地上,数百名班长以上的干部席地而坐,认真聆听着邓政委的讲话。后来,天气骤变。一时间,冷风四起、黑云翻滚,而邓政委的讲话始终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我们要插入敌人心脏里去,这存在着几种可能,仗可能打大,可能打小。我们可能打败敌人,也有可能被敌人消灭。每个人,每个战斗单位要紧跟大部队,不能失掉联系,才能增加我们战胜敌人的可能性。”随后,他又开始周密安排一系列的战斗部署。

行军路上,前有蒋匪阻截,后有民团包抄,随时随地都可能会打一场遭遇战。再加上暴雨成灾,粮食给养供不上,战士们昼夜行军,又累又饿。高如意所在的班紧跟着大部队,克服种种困难,用双脚甩开了蒋介石的飞机和汽车轮子,行程600多公里,胜利到达大别山北簏、罗山以南地区。

同年9月,在湖北省136团训练队,由刘谨尊介绍,高如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部队和领导对他的支持与信任,使他进一步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入党后,高如意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不久便被提升为副班长。这一年,他所在的班参加各种战斗30多次,打死打伤敌军100多人。

1948年12月,高如意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高如意率领一个班的战士俘虏了50多名装备精良的敌人,令兄弟班的战友们对他们班刮目相看。

在共和国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一页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可以说是高如意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战斗经历。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政府就像一只漏船,即将沉没。1949年初,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人民解放军二、三野战军的100万人,在以刘伯承、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领导下,在长江下游实施渡江作战。

2月底,参战部队开始向长江下游北岸集结。江北的条条道路上,滚动着川流不息的炮车、辎重车。战马嘶鸣,风一般疾驰在辽阔的原野上。战士们排列成几路纵队,掮着枪,扛着炮,迈开矫健的步伐,唱起雄壮的战歌。

“……血战两年来,胜利在眼前。长江南的父老姐妹们,你们解放的日子已不远!”

成千上万的民工们,推着小车,抬着担架,赶着牛车,浩浩荡荡的跟随着大军向南前进!

高如意所在的二野46师136团7连,于4月初抵达安庆西南地区。布防就绪后,部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渡江准备工作中。

横渡长江,这不比夺取一个山头、攻克一座城池,它将是一场激烈的水上战斗。蒋介石在江南沿岸修筑了几道防线来阻挡人民解放军过江,一旦我军万船齐发,敌人势必要做垂死挣扎。波涛汹涌的长江,那将是弹雨纷飞、水柱冲天的激烈战场。部队将是冒着炮火,淋着弹雨打过长江去。

在炮火纷飞中,几万人的部队从江北渡到江南,需要有大量的船只和许多熟悉长江风浪、善于掌帆把舵的船工;同时要摸清对岸的敌情地形,火力位置,以便摧毁敌人的江防工事,掩护我军登陆。而此时,高如意所在的班作为尖刀班,却为没船渡江而发愁——没有船只,没有船工,也没有各种必需的造船工具和器材,真正是“两袖清风”。

早在几个月前,蒋介石向南溃退时,为阻止解放军过江,下令将沿岸大部分渡船统统砸烂。沿江的船只,要么让蒋匪拖走,要么被破坏后沉入江底。沿江的群众和渔民,不堪遭受蒋匪的迫害,纷纷逃难去了。任务非常紧迫,团首长要求他们在两个星期内做好一切渡江准备!

长江,人们都说是一道天堑!它究竟有多么宽、多么长、多么深,浪涛有多大,脾性怎样?——这些对于高如意他们这群来自北方的旱鸭子来说,都是猜不透的哑谜!

高如意他们找了好几天,终于从芦苇荡里找到了3支被渔民藏起来的船。有了船只,战士们急着练习划船。可是,等来到了江边,他们这群旱鸭子全都惊呆了:滚滚江水,一眼望不到岸。江面上波涛汹涌,水流湍急。

见此情形,大家都不敢下水。高如意心想,这怎么行,那么多难关都闯过来了,还能让这江水吓住咱?不会游泳就去找船工学,找会水的老乡学!

在学习过程中,高如意作为班长,第一个跳下水,战士们也都跟着他“扑嗵、扑嗵”跳进水里。先学“狗刨”,再练“扎猛子”。不几天,大家便消除了怕水的念头。

为了在渡江战役中争取当突击队员和水手,他们只穿着一条短裤,成天在冰冷的江水里当“混江龙”。

“人人学泅水,个个当水手!”

“艺高胆大,啥也不怕!”

在这些战斗口号的鼓舞下,战士们奋不顾身地进行着水上练兵,有的抱着一块门板,在水里扑腾;有的抱住一根粗毛竹,在水里扎猛子。

熟悉水性后,高如意他们就开始上船练习划桨。刚开始,谁也不会划,想向前,船却往后,想往左,船却往右,方向总是把握不住,劲儿也使不到一块。木船在江上直打转。后来,在船工的耐心指导下,他们很快掌握了划船的基本要领。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平谈判彻底破裂。21日,党中央毛主席和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日下午13时,炮声隆隆,一串串闪着火光的炮弹飞向敌前沿阵地。炮兵开始对敌前沿阵地进行破坏性射击,以摧毁、压制敌军火力。

高如意心想,渡江马上就要开始了!果然15时,136团接到上级命令,开始向登船场进发。

约17时,战士们开始登船。这时,宣传队、秧歌队来了,附近的群众也来了。岸上人山人海,群众们唱着战歌、扭着大秧歌、喊着口号,敲锣打鼓为参加渡江的战士们送行。

一位指战员高声喊着:“蒋介石抢了我们的土地,抢了我们的粮食,强奸民意,迫害民主,同志们,你们答应不答应?”

战士们齐声喊:“不答应!”

指战员又问:“我们怎么办?”

“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

战士们情绪非常激动,齐声喊着口号。他们胸前戴着群众献上的光荣花,高唱着《打过长江去》的雄壮战歌,开始按序列登船。

二野46师136团是渡江作战中的左翼突击团,7连是突击连,而高如意所在的5班的“海州号”木船,就排在突击船队的前列。战士们紧握冲锋枪,单等军号声响,恨不得插翅飞过长江去。

17时25分,在二野的炮兵阵地上,120余门大炮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炮弹疾风骤雨般飞向江东岸敌阵地。它向全中国、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集团军伟大的渡江作战开始了。”

此时,200余只渡船早已驶出港湾,沿大江西岸,摆开了前进的战斗队形,船上坐满了威武雄壮,摩拳擦掌的两个突击团的官兵。

在左翼突击团的指挥船和火力船里,分别坐着团长赵阳和政委王猛。王猛是军里出色的政治工作干部,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1旅1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他政治上强,以善于做深入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而著称,全团官兵都爱听他讲话,每次战斗动员,他短短几句话就能把战士们的劲鼓起来,斗志昂扬地投入战斗。

在犹如箭在弦上的紧张时刻里,突然,从江岸上军指挥所的电话里,传来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命令全军向江南挺进的命令,各船上顿时像火山爆发一样,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命令!”

“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打过长江去,争取立头功!”

“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

战场上空齐声响起全军的行动口号。各炮兵群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照明弹如礼花怒发,映红了天空;枪声炮声一齐轰鸣,如催人奋进的战鼓,震耳欲聋。对岸山头和岸滩上的地堡,在剧烈的爆炸声里一个紧接一个地纷纷坍塌下来,升起一阵阵浓密的烟尘,很快结成一片浓厚的烟幕,把对岸山头完全遮蔽得严严实实。江边上不时冲起一个个10余米高的水柱,场面异常壮观。

指战员们盼望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17时55分,指挥所一声令下,江面上两个突击团的大小船只一齐摇动,排山倒海,风起云涌,200余只战船,摆着无数的三角队形,迎着硝烟,乘着滚滚波涛,冲向南岸。

高如意率6名战士,作为突击班,摇着“海州号”,卯足了劲儿,猛划猛冲,很快就冲在突击队的最前面。他们高唱着《打过长江去》的战歌,歌声、枪炮声、江涛声,如滚滚春雷,震天撼地,响彻江空。

“海州号”行至江心时,一颗炮弹在船舷旁爆炸。一位战士当场牺牲,另2名战士受伤,船工被炸晕,躺在了船板上。高如意左臂被敌火击穿,鲜血顺着胳膊直流。

“海州号”失去了控制,左右摇晃,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高如意一看急了,大声喊着:“同志们,不要谎!我撑船,你们划水。我们一定要打过长江去,为牺牲的同志报仇!”他两步跨到船尾,抓住船柄,拨正方向。

这时,船工醒了,用力支起身子说:“班长,你受伤了,让我来!”

高如意放开舵,又抓起钢盔猛划:“同志们,加油呀!我们要争当渡江第一船!”战士们也都开始用钢盔、铁锹当桨,竭尽全力猛划起来。

60米、50米、40米……“海州号”像箭一样快速前进。眨眼间,又冲到了其他船只前面……

“海州号”离南岸越来越近。从敌人的地堡、工事枪眼里喷射出阵阵火舌,子弹像暴雨似的砸过来。“海州号”迎着枪林弹雨全速前进,离岸不足40米了。江水比较浅,船速逐渐慢了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高如意果断地跳进齐胸深的水里,大喊着:“同志们,跟我上!” 高如意带伤突击,首先跳水登陆,向敌阵地勇猛冲击。

当高如意冲到敌阵地时,一敌兵正在架设机枪,他飞速扑去,一把从敌兵手里夺过机枪,挂在自己的左肩上,右手握着机枪,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冲去。

高如意高呼着,全班战士在他的带领下,纷纷跳水抢渡,向敌人阵地猛扑过去。南岸的敌人见有人登陆,都急红了眼,轻重机枪喷着火舌齐吼,子弹像飞蝗般射过来。

高如意左右观察了一下地形,吩咐身边的机枪手:“你去占领右侧有力地形,压制敌人火力!……一组,跟我来!”

机枪手有效地牵制住了敌人的注意力。高如意带着一组,沿低洼地迅速迂回到敌地堡后侧。高如意一挥手,战士们投出几枚手榴弹,“轰!轰!……”几声巨响,敌人的机枪顿时哑巴了。战士们呐喊着一拥而上,占领了敌江防阵地。

18时25分,右翼突击团139团的6只船靠岸。32分,136团的4只船靠岸。战士们冒着敌火的阻击,未等船只停稳,便纷纷跃入水中,扑向敌岸。

“必须抢占有利地形,掩护大部队过江!”想到这,高如意立即带领全班战士向离江岸不远的制高点——大王庙以北的无名高地冲去。他左臂负伤,不能端枪,就把冲锋枪挂在脖子上,用右手射击,边打边冲,第一个冲上了无名高地。

战士们迅速占领了高地。但很快,狡猾的敌人发现他们兵力并不多,趁他们立足未稳,马上组织起1个连的兵力疯狂反扑,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江,同志们,我们5班一定要守住阵地!”高如意喊着。

战士们两手紧紧握着冲锋枪,两眼怒视着敌人。高如意急忙说:“节省子弹,等接近了再打!”

敌人越来紧近。“打!”高如意一声令下。霎时,机枪、步枪、冲锋枪喷射出愤怒的火焰,手榴弹成批飞向敌群。敌人丢下十几具尸体,溃退了下去。

这时,7连排长周佐带着3班冲了上来。敌人并未就此罢手,有连续组织了两次反扑,都被他们打退了。

“班长,敌人又上来了!”一名战士向高如意报告。

高如意一看山腰的敌人,回头请示排长周佐:“我带5班从右边抄到敌人后面,狠狠揍他一家伙,怎么样,排长?”

“好主意!不过,你的伤……”

“放心,我能坚持!”

高如意一挥手,5班战士跟着他很快迂回到敌人背后。

“缴枪不杀!”高如意一声高喊,冲敌人的屁股后面,在地上打出一梭子弹。

敌人见状,知道退路已被切断,负隅顽抗没有好下场,只好乖乖举手投降。这一次,高如意的5班又俘虏了60多个敌人。

三营长郭笃德带着战士们也冲了上来。他们牢牢守住了大王庙北的无名高地。

此时,远处江上千百支渡船正驶上岸来。近处江边,战士们纷纷跳下渡船,涌向岸边……敌人在猛烈的炮火压制下,连头都抬不起来,打又无法打,跑又跑不掉。

前后只用50分钟和1小时,136团、139团即全部登上敌岸,2个突击团并肩形成合力,重拳出击砸向敌防御阵地要害,相继攻占了大王庙北无名高地,阜康圩南端、吉阳北山等敌阵地。战后,被俘的蒋军423团排长杨青云承认说:“你们的炮火实在太厉害了,我们的多数地堡被你们摧毁了,机枪够不着,打炮吧,又暴露了阵地,连人带炮一起给敲掉了!我们只好闭着眼睛钻在盖沟和地堡里,让你们的船大摇大摆地划过来”。

蒋介石苦心经营的“天堑”长江防线被英勇的解放军胜利突破了!指战员们人人兴奋不已,个个精神抖擞,简直无法抑制自己的欢快情绪。“我们今天终于打到南京了”——这愿望即将变成现实。真的,这不是梦!许多同志都情不自禁直用手抹眼泪。

那一刻,高如意的心里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当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就没有力量能够战胜,长江从来就没有阻止过中华民族的统一。经历了抗战的浴火再生,整个民族都觉醒了,扫除一切丑恶反动势力的洪流浩浩荡荡,摧枯拉朽。长江天险岂能挡住革命前进的脚步?

渡江战役中,由于高如意所在的5班首先登上长江南岸,并迅速抢占敌江防阵地,保障了大部队顺利过江。他们班荣立集体一等功,“海州号”被誉为“渡江第一船”,时任班长的高如意被评为“渡江特等战斗英雄”,人们又称他为“渡江第一人”,并受到邓小平政委的亲切接见。

1950年10月1日,高如意作为第二野战军代表之一,光荣出席了在北京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临别前,邓小平政委在重庆特意与他们合影留念,送给他们每人一张他自己的黑白照片,并嘱咐说:“你们参加群英会,代表的是二野,一定不要居功自傲哦!……别忘了到了邯郸,下车给左权扫扫墓!”

受邓小平政委的嘱托,到了邯郸,高如意他们真去了左权的墓地,一人拿了个笤帚,把墓地认真清扫了一遍。

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期间,高如意和全体代表一齐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毛主席的谆谆教导、周总理的关怀、邓政委的叮嘱,高如意至今记忆犹新。周总理的亲笔签名、万里等同志题词的笔记本、邓政委的照片,还有那本《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纪念刊》,高如意在世的时候,一直带在身边,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珍藏着。

高如意参加完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后,立即随部队投入到贵州剿匪游击战中去了。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所部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进入朝鲜境内作战积极开始临战准备。次年,高如意随部队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

在从四川开往北京准备到朝鲜时,部队路过石家庄。首长说:“如意啊,都这么近了,回去看看家吧!”

高如意憨厚的笑了笑:“我不回去,我是代表咱16军去打仗的,这是公事,回家不就成了办私事?大禹治水几过家门还不入呢!”

在高如意一生的战斗生涯中,他曾先后担任过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但却始终还是那个有功不谈、冲锋在前的“老兵”。他所担任连长的7连(即现在的9连)也因作战英勇,多次立功受奖,成为全军闻名的“红九连”。

1955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37岁的高如意从朝鲜回国。而此时,部队开始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眼看着连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而他却成了一个“闲人”。

没仗打了!高如意整日茶饭不香、寝食难安。晚上,围着驻地转悠,心里反复琢磨:战争时期,打仗不怕死,敢拼敢打,敢往前冲就行。建设现代化军队,需要有文化的人。虽说这几年在部队上了几年速成小学,勉强能识字看书,可离建设现代化军队的要求还差得远呢!部队上也安排了一些年轻人去上学,可咱已经37岁了,错过了上学的年纪。组织上说过要安置咱去东北,当个什么科长,可那里是工业区,咱打仗行,可搞技术就一窍不通,外行领导内行咋行,这不是瞎胡闹吗!再说,国家这样困难,趁现在还有把子力气,干脆回家种地,还干咱的老本行吧!

打定了主意,高如意就去找团首长说复员回家的事情。

团首长犯了难:“按说你是全国特等战斗英雄,是革命功臣,你怎么能走!就是非要走,我也得请示上级,服从上级的意见啊!”

“团长,你就批准我吧!咱们现在部队上开始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我没有什么文化,虽说我这几年在部队上了几年速成小学,勉强能识字看说,可离建设现代化军队的要求还差得远呢。全国也解放了,朝鲜战场也平静了,我对国家尽完忠了,我得回去尽孝了,家里还有七八十岁的老娘哪!”

“你这人就是有股子犟脾气,认准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无奈,团首长只好去请示上级领导。上级领导见最终挽留不住他,也就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高如意告别了朝夕相处的战友,告别了生活10年的军营,将17块军功章藏起,不要任何待遇,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行唐县上碑镇。他用500元的复员费,另凑了些钱盖了3间房子,买了1辆自行车,娶了新媳妇(1944年入党、抗日时当过妇救会主任的李多妮),又接二连三地生了3个儿子和1个闺女。其实,高如意原来是有媳妇的。高如意新婚不久就去当兵了,他走后媳妇才生个闺女。高如意一走多少年不回家,家里又很久没有他的消息。母亲觉得指望不大,也不能让儿媳妇常年守空房做活寡妇啊!于是,她就做主,让儿媳妇带着闺女改嫁了。

高如意的17枚军功章都用袋子一层层包着。他时刻牢记着邓小平政委的话:“不要居功自傲!”高如意的大儿子高新宅说:“爹平常在家几乎不提自己的战争故事,只是每次在收拾这些战争年代留下的‘宝贝’时,才会提到一些:曾经是刘邓大军的一员,曾经参加过淮海、渡江、上甘岭等几十次战役,后来,还当上红九连连长,参加了抗美援朝。”

高如意回到家乡后,省里、市里都想给他安排一份工作,依旧被他拒绝了。他说:“我没什么文化,做领导是耽误了人家!”

回家务农的日子里,高如意先是被安排到县搬运站当了个支部委员,在上碑这个点上干活,管着10来个人,也不脱产,跟着大家一块扛大包。

“那次渡江战役给了他荣誉也给他身体留下最重的印记。”高新宅感慨地说,在这次的渡江过程中,高如意的左胳膊负伤,有一块弹片留在了他的左胳膊里,一直到1968年才在县医院上碑分院手术取出,而直到去世,高如意的左胳膊仍然举抬不便。

集体劳动时,高如意总是重活累活抢着干。他常常想:咱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了,这些活不算啥!再说,咱也得对得起曾经穿过的那身军装,对得起那些军公章,事事不能落在别人后面。

后来,留在身体里的弹片开始恶化,高如意的左胳膊不仅不能搬抬东西,连穿衣服都得老伴帮忙,无奈告别了搬运站,回家休养。

此后,特等战斗英雄完全回归了土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庄稼人,接续他从前土里刨食的日子,直到去世。

高如意的日记本里,至今还夹着一张发黄的老“处方笺”。

上碑西北街 高如意

在一九六八年五月左上肢肱骨部位疼痛,经检查,在上碑医院外科手术取出弹皮一枚。

行唐县人民医院上碑分院

这张“处方笺”告诉我们:渡江作战时进入高如意左臂的炮弹皮,整整在他体内呆了20年。

回乡后,高如意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在高如意简陋的家里,似乎只有被珍藏在已经布满尘土的破旧人造革皮包和木箱子里的东西在证明着他的与众不同:一本保存了50多年、纸页发黄的日记本、17枚军功章、两度受邀国庆庆典的邀请卡、周恩来的亲笔签名、朝鲜战场的留影……

透过一方方定格的瞬间,战争年代的热血、汗水、呼喊似乎若隐若现。如果不是这些历史的印记,人们似乎很难将“特等战斗英雄”与农民高如意联系起来。即使有这样的印记,退伍后的高如意似乎也更愿意把这一切收藏在已经破旧的人造革皮包和满是尘土的木箱子里,除了那流血流汗的10年部队生涯,他更多的日子就是在平凡中悄然度过的。

回到农村的高如意,隐瞒了自己在部队的一切。默默无闻地做了一个纯粹的“社员”,和大家一样挣工分。在乡亲们眼里,高如意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一个勤劳、耿直的农民。在和乡亲们闲谈中,高如意也从未讲起过自己从军10年的部队生涯。按他的话说,他原本打算让这些永远都不对别人提及,把这段经历带进棺材里!

高如意家里人口多,经济条件差。1997年的时候,他家还盖着粗布被子,一直住着复员时盖得那3间房。最近几年,村里不少人家都盖了新房,现代化家具也添置了不少。可是,高如意的家里连一台黑白电视机也没有,乡亲们都说:“像你打仗差点丢了命,立了那么大功,家里又困难,为啥不找国家给你解决解决?”

而高如意的一句话却语重心长、掷地有声:“不管别人怎么说,咱心里有一定之规,咱不能有了点功,就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咱不能因为自己困难,就去找国家麻烦,伸手向国家要救济!”

高如意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添麻烦!”他时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虽然是特等战斗英雄,但除了1963年为一头小毛驴向邓小平求助,几十年来他几乎没有为家庭要求过任何东西。几十年来,他的庄稼汉身份似乎更甚于英雄。除了县民政局从80年代开始每月发放的8元、12元、16元……直到去世前涨到近1000多元的补助,高如意和所有的农民没有什么两样。

高如意的日子本来就这么平淡或者清苦地过下去了,可发生在他身上一件事,又使他被附着了一些传奇色彩。在行唐县倘若问到高如意,县里的同志都知道,他曾因为一头毛驴的事向邓小平求助,也就是因为这事,他已经沉寂多年的英雄事迹才被人想起。

1963年,高如意在当生产小队队长的时候,队里出了个事故。高如意的妻子李多妮按队里的分派和一个“富农”合着用队里的小毛驴抽水浇地,“富农”刚浇完,该着他家了,可不知道什么原因,拴驴的绳套和水车“挂钩”脱落,小毛驴脱了缰绳,掉进大口机井里了。等高如意叫上人一块捞出来,发现毛驴早淹死了。没办法,高如意赶紧到大队汇报,毛驴后来被大队剥了皮卖了肉。这事因为不是故意的,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1966年“文革”开始后,有人把这件事又翻了出来,说高如意弄死了驴,要他赔几百元钱,还给他扣上了一顶“破坏集体”的政治帽子。

高如意说:“钱我可没有了,要不拿家里现成的东西折吧!”人们不同意,说啥的都有,要扒房子的,卖车子的,拉走小猪的……总之,这事不能算完。

面对刁难和几百元的索赔,高如意陷入了难以度过的困境。家里一时大难临头,妻儿老小更是哭哭啼啼。家里本来就穷,到哪里筹集几百元的赔款?再说,自身清白耿直了一辈子,那顶“破坏集体”的政治帽子,无论如何也扛不动啊!

高如意实在憋屈的没有办法了。万般无奈,他想起了老首长,时任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文革”时的高如意虽然是农民,但他和普通的农民还是不同的,他知道“邓政委”到了中央,说话肯定管用。高如意就央求自己的外甥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告诉老政委,小毛驴是怎么死的,大队里怎么说的,自己怎么没了办法,请老政委帮帮忙。

信发出去不久,高如意的妻子李多妮一次碰见村干部,对方说:“好啊!你家如意子上告了,中央来信了!”高家这才知道那封信有了回音。

很快县里派人来传达中央首长“按天灾人祸处理”的指示。公社书记也来了,说:“如意子,你钻牛角尖了,还值得给中央写信?”

这件事给高如意带来的影响很大,一个正面的影响是毛驴的事大家总算不提了。渡江英雄遇到的麻烦,从情理说也应该帮一把。但是,很快负面的影响也来了,邓小平后来被打倒,有人跟高如意吵架时就骂他:“你咋不去找你邓小平老子去呢!”

难关总算过去了,高如意多年隐瞒的功臣身份也“暴露”了。

尽管17枚军功章被乡亲们“强行”翻了出来;尽管部队、政府、媒体纷纷上门;尽管民政部门按政策发着生活补助……高如意依然坚持做一个真正的农民,40年如一日与土地、锄头为伴,40年如一日耕耘不息。

高如意那本发黄的日记中,曾留下了这样一段珍贵的文字:

1955年5月20日

已是副连长的我复员归乡,重操耧耙镐锹,成为一名普通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劳作,毫无怨言。没有人知道我的战斗历程,没有人知道我的荣誉称号。有人曾说我寂静得像一滴水,朴素得像一(□)土……虽然人们开始对我刮目相看,但我更加谦虚谨慎,同时教育子女不能产生任何优越感,不能存任何奢望,要安心读书,安心劳动,凭自己的本事吃饭……

高如意的3个儿子均已成家立业,在村里务农,都是吃农业饭的,每年给他交300斤的麦子。惟一的小女儿到了参军的年龄,说啥也不愿在村里呆,整天嚷嚷着要当兵。

农村没有女兵指标,女儿央求说:“爹,凭你在部队上的老关系和声望,给我跑跑还不成?”

那几年,一些老战友、老部下不少已经当上了首长,转业到地方的也当上了领导干部,办个女兵指标,外人看来不算是什么难事。

“当兵我同意,要我给你跑关系,我不干!”高如意见女儿哭哭啼啼,也挺心疼,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办个女兵指标,外人看来不是什么难事。可咱就是不能搞特殊,你想当兵,凭自己的本事!”

说来也凑巧,也就在当年,新华社一个记者来采访,了解到这个情况,对高如意说:“闺女当兵是个好事,应该让她去!”在这个记者的热心帮助下,找到高如意的一个战友,最后,女儿如愿以偿参了军,现在在长春一个部队医院工作。

这些年,不断有报纸杂志的记者前来采访高如意。《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燕赵都市报》等新闻媒体陆续刊登了一些关于他的文章,部队上的同志也来看望他。他曾战斗生活过的7连(即现在的“红九连”),多次邀请他回去讲述英雄9连的光荣战斗历史和优秀革命传统。

1990年,召开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成立45周年纪念会,部队派人把他接了去,军首长们还和他这个老兵合了影。1999年,高如意又迎来他晚年的一次辉煌:他作为河北省的2名代表中的1个,光荣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庆祝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老人穿上军装,戴上珍藏着的军功章,精神抖擞地到了北京,受到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北京,他还见到了50年没见的老战友。那时,他的耳朵还不太背,他们欣喜地拍打着对方,畅谈着从前的时光。

当高如意登上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他心里感慨万分: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伟大的祖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真的过上了好日子!

高如意常说:“我只不过做了当年许多爱国的中国人都会做的事,却受到党和政府这么多的关怀,为此心里常常感到不安。”

“他一辈子艰苦朴素,我这一辈子跟着他可没享什么福。”高如意的老伴、已经80多岁的李多妮指着自家院里的摞得有半个人高的柴火笑着说,“大概是1996年,老高以前的部队搞建军纪念庆祝,请他去东北参加活动。部队给寄来的是买软卧车票的钱,可他没舍得,愣是买硬座赶去;回来的时候,部队给买好了软卧车票,可他让人家把软卧车票退了,换成硬座回来……”

暮年的高如意患有脑血栓。平日里,高如意节省得连蜂窝煤都不舍得烧,身体好点的时候,两位老人常常一起去拾柴禾……

高如意从来没把自己的功劳放在心上,从来都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老百姓,就像田野间的一棵历尽沧桑的老树,默默地经历着风霜雨雪。他把付出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从来不求回报。他不曾指望什么,也不和别人比较,因此更安贫乐道,视艰难困窘为人生的本来面目——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啊?!

与当年的战友们相比,高如意可能会“不如意”吗?莫说读者有这样的疑问,就连笔者本人也始终理解不透他的所作所为——据说,高如意手下的一个班长后来做到了某军区的司令员,而他却还在农村里过着粗陋不堪的生活。

如果你问高如意,是否羡慕人家?他只会慈祥而憨厚地笑着不说话。或许,对于他这样经历过战争、在硝烟炮火中冲杀过来的人,世俗的评价标准可能真的不适用于他的内心世界。

2006年夏天,县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先后两次来到高如意家中,对他口述的精彩而朴实的人生历程和感人事迹认真进行整理汇总,并建立起了一套珍贵的个人档案。

2007年1月26日晚7点,高如意因脑血栓医治无效,在县医院病世。老英雄的葬礼上,乡亲们讲述高如意的故事时,仍唏嘘不已。

“他从来不肯向政府伸手,不肯说自己的功劳。”

“高如意有3个儿子,都是平凡的农民。”

“他不肯闲着,80多岁了还见他出粪、拉车……”

“老高这一辈子,不容易!”

“高如意,了不起的英雄啊……”

他们说,高如意这样的人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还说,这世界上英雄有很多,但像高如意这样不居功、不自傲,依然保持了劳动人民本色的精神,才是最可贵的。

人们的眼中淌着泪水,一直目送老英雄的灵车消失在视野之外。

在乡亲们的注目中,高如意走了!望着渐渐远去的灵车,人们久久不散。

一位老乡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高如意的一生:“战场上,他是一个纯粹的英雄;和平年代,他是一个纯粹的无名英雄。他走了,我们不会忘了他……”

(《青年文艺》2007年第3期)

    顶一下
    (5)
    55.6%
    踩一下
    (4)
    44.4%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不可预知的地球:人类灾难全档案

    作者:王楠

    本书通过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灾难事件,特别是最近的马航事件为切入点,讲述人类历史上无法抹灭的巨创性大劫难,以劫难介…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