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李佩甫写作生涯的第38个年头了。38年来,他创作了六七部中短篇小说集,10部长篇小说。进入花甲之年完成的《生命册》,是他的“平原三部曲”收尾之作,荣获了本届茅盾文学奖。 “这部长篇,写作我用了三年,准备时间就更长了。这次能够获奖,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当记者问及获奖是否也给写作带来“压力”时,李佩甫说,作为一个 ,他的“压力”是一直存在的,与获奖无关,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思维方式的追求,没有止境。他形象地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常年在平原上行走,每到一地,渐渐养成了阅读县志的习惯。在一本旧县志上,曾读到一则记载,说此地有一景叫‘高桥揽月’。去探访,却不曾见。那桥究竟有多高呢?没有人知道。据民间传说,古时,有一孩子,爬到桥洞里掏鸟蛋,一不小心,鸟蛋从桥洞里掉下来,鸟蛋落呀、落呀、落呀……那鸟蛋在下落过程中竟奇迹般地完成了孵化过程。就此,小鸟儿在落地之前脱壳而飞。于是,在梦中,我看见了那‘桥’。可以上天揽月的‘桥’。我也就成了一个企图爬到桥洞里掏鸟蛋的调皮孩子。所以,直到今天,我仍然在追寻文学的高度。难哪。” 对李佩甫来说,“平原”是生养他的土地,也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的写作领地。在一段时间里,他的写作方向一直着力于“人与土地”的对话,或者说是写“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关注“平原”的生态。“我是把人当作‘植物’来写的。”他把《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视为一体,是一个“平原生态小说”系列,或者叫做平原上的“植物说”。 这部作品能够获奖,对李佩甫来说意义特别,这是对他笔下平原大地的感念。所以,他特别说,要“感谢我的平原。感谢平原上的风。感谢平原上的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