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62岁的林清玄,人如其文字,瘦骨超凡。 在台湾佛光山举行的2015年两岸笔会 座谈会上见到他,给人以温暖又充满着禅味的初识感受。 他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 ”之一,童年时开始写作,历经50余载岁月,写作,几乎是与他参悟佛学同步。虽属尘世中人,但他善于用饱含能量和生命力的事物来传递思想,而那富于超越性的眼光和表达方式,也深深影响了海峡两岸一代青年读者。 5月8日晚,林清玄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笑谈自己是一名农夫之子,也曾想“一步到位”抵达一个很高的境界,但后来他意识到,人,应该摆脱生活和世俗的捆绑,勇于贴近真实的自我。勤奋,更加勤奋,方是成就之道。 农夫之子的 梦 林清玄从小家里很穷,在18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十二,儿时常常遭遇家中揭不开锅的情形,“为吃上一口饱饭的尊严”在林清玄幼年的心中有很深的记忆。或许贫困最能刺激人奋起的心智,林清玄在很小的时候就激励自己,“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比一般人更加勤奋!” 然而,在那样一个时代,怎样才能成功?林清玄说,“可以让我得到超脱的,就是我的文学写作,还有我对心灵境界的向往。所以差不多从念小学起,我每天一定会读书,而且一定要读到让我感动的句子我才会去睡,睡觉前还会‘反哺’,遇到很是感动的话,一定要背下来。我小时候的记忆力很棒,此外就是不停地写作。”众所周知,林清玄很擅长写短文,他坦言,这是数十年如一日写作带给他的成效,“小学时每天写500字的文章,初中的时候每天1000字,高中的时候每天2000字,念大学时写3000字,不管多忙,谈恋爱也写,失恋也写,直至现在,每天都仍在坚持……”总会有人问林清玄:“这么多年你到底写过多少文字?”他就会坦诚说“我真的已经没有办法计算了,如果可以拿出来算的话,就是我出版了200多本书。” 勤写能开创作门 在他的眼中,每天勤苦的练习,最终会自然而然地找到写作的路,或者称作“门”。 今天,面对市场上太多的出版物,他给青年人的建议是,不要放弃阅读。读有两条路,一条是读“经典”,伟大的 必然有伟大的思想,要学会站在一个个巨人的肩膀上;另一条就是要去读“杰克的魔豆”,读那些经典与现代生活和现代思想相结合的书籍。 读书使人明智,林清玄偏好的 是泰戈尔、纪伯伦、赫曼·何塞;而在中国,他对古时苏东坡、李白、白居易,现代的梁实秋、林语堂等非常崇拜。“我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两种共性:一个好的 ,一定是一个生活家、思想家,他们同是以生活和思想作为基础来写作;第二个共性是他们都以观点先行,先有观点,再下笔文章,而不只是有感怀。这些对我触动很大,决定了我一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观点先行,有观点才会写,我这辈子也期许让自己变成生活家和思想家,现在仍在努力当中。” 林清玄所说的观点先行,就是身为 ,要有独到的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的文章才会比一般人的饱满。而观点的支撑是要有故事的,有故事就必须要有感动。 走向人生的大美 林清玄每年要到内地十多次,他欣赏内地文学创作的蓬勃。在他的眼睛里,现代社会 发达,年轻 从事文学写作,文风上内地和台湾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界限了,也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内地文学 较为“沉重”,台湾 文风较为轻快的区分。 两岸交流,文化先行。让林清玄倍加感动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他发现,内地从小学到初高中所有的语文课本总计收录了18篇他的文章,这意味着,从很小的小孩子到青年学生都会读到他的作品。“这在20年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相信,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文化交流的结果!两岸在文化上一定会打破越来越多的界限,我很乐观,两岸会越来越好,合作往来会越来越密集。” 林清玄向记者透露,他现在正在同时写作10本书,丛书大框架下的书名叫做《走向人生的大美》,10本书中的部分书籍有望年内出版。他解析,庄子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为何不言,是要人自己去体会和看见。 “同时写10本书会忙得过来吗?”记者问。 “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吗?10本书就好像你把10匹赛马的栅栏打开,看哪一匹最先跑到终点,这种感觉,蛮好!”林清玄笑说。 ■ 林清玄,1953年出生,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 、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 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 ”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