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专访 陶纯:这座营盘容不得蛀虫

时间:2015-05-15 15:21来源: 作者: 出版社供稿 点击:
引言: 中国 协会主办的《中国 》杂志,2015年第2、3期连载了军旅 陶纯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一座营盘》。 这或许是多年以来,为数不多的“剑”指军内腐败的长篇力作。 “我觉得写这部作品的时机成熟了。”上周,总装备部创作室专业 陶纯在接受记

引言:

中国 协会主办的《中国 》杂志,2015年第2、3期连载了军旅 陶纯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一座营盘》。

这或许是多年以来,为数不多的“剑”指军内腐败的长篇力作。

“我觉得写这部作品的时机成熟了。”上周,总装备部创作室专业 陶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想说的话,在心里酝酿很久很久了,不写出来实在不痛快。但是多年来,‘军队反腐’这个话题一直很敏感。”

陶纯已有十多年没有写小说了。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发表和出版了3部长篇小说《阳光下的故乡》、《芳香弥漫》、《像纸片一样飞》,在《人民文学》、《十月》、《青年 》、《上海文学》、《解放军文艺》、《小说界》等刊物发表了中篇小说20多部。他参与创作的长篇小说《雄关漫道》和长篇纪实文学《国家命运》分别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另外还多次获得军内各项文艺大奖。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作品和奖项,他仍觉得有“胸中块垒”难以表达、无法表达之痛。

“党内不能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军队是拿枪杆子的,更不能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2012年的冬天,当新一届党中央领导班子向党内军内的腐败庄严宣战,他的心热了。

他对自己说:“现在可以写了。”

有读者在这部长篇里读到了徐才厚、谷俊山等军中“大老虎”的影子,但陶纯却坚持说:“我不认为它仅仅是一部‘反腐小说’。”

而先期读过这部作品的一些评论家、读者则认为:“《一座营盘》,是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又一扇大门即将被打开的先声。它为军事文学创作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座营盘》,不是仅仅一座营盘

《一座营盘》,以我军某个军级建制的基地为背景,展示了三十多年来我军老中青三代官兵走过的历程。“说是‘一座营盘’,其实我内心是将它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有营盘的缩影来写的。”陶纯说。

故事从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底的一场征兵展开,主人公布小朋因“家庭成份”不好,脾气又倔,靠姐姐布花委身于接兵连副连长康文定,才当上兵。康文定之父康又汉是A基地老司令,一身正气,康家人逐渐喜欢上耿直、憨厚的布小朋,多次出手相助,终于使这个出生于社会最底层的孩子在部队站稳脚跟。和布小朋同年入伍又分在一个连队的孟广俊,善于投机钻营,为人圆滑世故。早就瞄准“哪里油水足,就去哪里”的他,先是在部队经商的大潮中成了“能人”,后来又当上了基地营房处长;而老是心疼“军费”的布小朋偏偏当上了管钱的财务处长。尽管布小朋清正廉洁,但在“吃喝风”、“送礼风”等潜规则盛行的当时,他常为不得不违反制度和良知而痛悔不已。

布小朋和孟广俊二人既有一个连队成长起来的友情,更有立场鲜明的对垒。俩人曾畅谈理想,布小朋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能在部队当个上校就很满足了;孟广俊笑他志向太低,孟广俊的人生理想是当个“中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拿破仑的格言如今已传遍“营盘”,但是“只想当将军”的士兵,就是好士兵吗?孟广俊费尽心机攀附上了总部的一位大首长孔家瑞,花钱买到了“中将”军衔,终于成功实现了“人生理想”。但好景不长,十八大后,中央开始动真格“打虎”,孟广俊从人生最高处跌入囹圄。而布小朋虽然坎坷不断,最终成长为A基地司令员,成为中国军队新一代中坚力量的代表人物。

这还不是“军队反腐”小说吗?陶纯认为,不是,至少不仅仅是。如果是“纯反腐”小说,一定要花大量笔墨用在对一件件腐败案件抽丝剥茧式的侦查上,花在贪腐官员对纪检人员和组织的反扑、暗算上,但在《一座营盘》里,这些都被淡化了。陶纯把更多的笔墨花在了因军中贪腐和“小圈子”对部队政治生态的严重破坏上,以及在被扭曲的政治生态下,一批忠诚而正直的军人所遇到的严峻考验。

正是从贪腐和“小圈子”对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乃至一个系统的政治生态的恶性破坏上,《一座营盘》的意义远大于一座座营盘。军队如是,地方如是,逆淘汰曾经到处都有。

“有读者说,孟广俊的原型就是谷俊山。应该说,孟广俊和谷俊山有相似之处,但在孟广俊的身上,不仅有谷俊山的影子,可以说还有其他大‘大老虎’的影子,以及那些职位虽不起眼但称得上‘虎蝇’的影子。”陶纯说。

“谷俊山这样的人,即使不能说哪里都有,但至少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否则,当下就不会有数十名将军被中纪委、军纪委调查。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既是军队的耻辱,更是军队和国家的幸事。”陶纯说。

有读者质疑:现在还有布小朋这样一身正气的军人吗?陶纯肯定地说:“绝对有,这样忠诚和正直的军人,是国家的脊梁,是我们的军魂。每个单位都有。”

布小朋和孟广俊,这两个渐行渐远终成对手的军人,也可被视为一个军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朝左走,是布小朋;朝右走,是孟广俊。布小朋,走得很累,磕磕绊绊,有时甚至山穷水尽真无路;而孟广俊,越走越滋润,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你不得不掩卷而思:究竟是孟广俊在顺应、利用和固化这种不正常的政治生态,还是这种不正常的政治生态在利用和“培育”乃至“浇灌”了孟广俊呢?

陶纯在书中还塑造了一个颇有份量的军人形象——夏忧。在常人眼里,他就是“瞎忧”,整天为国家战略“瞎操心”,而本人的仕途和家庭生活却一团糟。全书中,夏忧总共出场了21次,几乎涵盖了军队经商、台海危机、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南海撞机、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被灭等重大事件,每逢大事,他都有独到的见解,常有着惊人之语还偏管不住自己的嘴。在党忧党,在国忧国,在军忧军,夏忧其实是个难能可贵的军人。夏忧其实是另一个布小朋,多一点在党忧党、在国忧国、在军忧军的军人,才不会亡党亡国亡军啊。他的军事理念和科技素养绝不逊于布小朋,可惜的是,他没有布小朋这么坚韧,或者说他没有能永远坚强下去,没有真的成为同事调侃的“夏坚强”,他把生命终结在了十八大以前。

战争时期,军人要坚强;和平时期,军人须坚韧。如果你要不被不正常的政治生态所扭曲和吞噬,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并尽可能地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你真的必须足够坚韧,这是一个合格军人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

他和他,都是农民的儿子

陶纯和书中的主人公布小朋为同代人,而且都是农民的儿子。

陶纯出生于山东省东阿县姜楼镇陈店村,那里是鲁西平原地带,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黄河出河南后,经过他的家乡向东奔向大海。武松打虎的景阳冈和杀西门庆的阳谷县狮子楼,离他的老家只有几十里地,当地有着嫉恶如仇的乡风,民风纯朴。

陶纯发育长身体的年头,正是家乡农民最贫穷的时候。吃不饱饭,是他童年深刻的记忆。“你吃过榆钱吗?”他问,记者只能摇摇头,“那时,每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榆树开花了,我们就爬到树上采榆钱。一串串的榆钱白白的,用手一捋就行,那样子真的像铜钱一样,中间有个眼。拿回家,我母亲就将它和玉米面合在一起,贴饼子吃。新鲜的榆钱又甜又有些苦涩,就算是农村孩子的美食了。”

家里兄妹五人,他是老大,下面四个全是妹妹。母亲干一天活,只能挣生产队七个工分,一个男劳力可以挣10个公分,折算一下,大概也就是一角来钱。陶纯11岁就下地干活,一天只能挣4个公分;到13岁了,可以挣5个公分。父亲没有读过书,母亲读过小学3年级,能识会写简单的常用字,算是家里唯一的文化人。家里穷,读了小学,老古董式的祖父让他别读书了,理由是“读书白糟蹋钱,有了文化不会干农活,只能坑爹”。幸亏这遭到了他母亲的坚决反对:“不让孩子读书,让孩子没文化就是‘坑儿’。到头来,不是更‘坑爹’吗?”正是在母亲的顽强坚持下,他读完初中读高中,参加了1980年的高考。

陶纯的考分本来可以上地方上的名牌学校,他却选择了位于长春的一所空军机务学校,学的是地勤专业。“农村孩子,还是认为当兵是最好的出路。当兵不仅很光荣,而且上军校期间,不用家里花一分钱,学校全管,每月还有津贴费。”

陶纯至今记得他离家去军校报到的最后一个晚上的情景。当地有“上马饺子下马面”的习俗,母亲一宿未睡,为他包了韭菜鸡蛋馅的饺子,然后凌晨4点多钟叫醒了他。平时他忒爱吃母亲包的饺子,临出门却吃不下了。6点之前,母亲等人把他送到8里外的镇上等长途汽车。天气已经有了凉意,穿着夹袄的他感到心里更凉,车开的一瞬间,望着母亲的背影,他止不住留下了眼泪。16岁的大男孩,之前他只去过几次县城,从没离开过父母,而军校远在东北,还规定一年半不能回家探亲。

一个乡村少年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家乡的依恋,都写在了《一座营盘》里。临行前的晚上,姐姐“布花特意烧了两大锅开水,倒进木桶里,让他洗得干干净净,把二十年岁月留在身上的脏污都洗掉,再换上新衣裳。泡在温热的水桶里,听到隔壁姐姐烧柴火引起的咳嗽声,他忍不住又哭了。”

留在布小朋心底的,不仅是饥饿,还有当兵第一天副指导员王新亮的话:“我们军人,花的每一分钱,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军费,军费是从国库里拨给的,其实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它包括我们这些人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劳动成果,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军费”这个词,在全文中,反反复复出现了30次。正是贫困的记忆,让陶纯和布小朋这两个农民的儿子更懂得和珍惜“军费”的来之不易,“军费”就是军人和老百姓的关系。这就是布小朋的人生“底色”:为什么他不同于孟广俊,他能做到“能贪不贪”,全在这“底色”里。而对陶纯,正是他写这部小说的源动力:贪污腐败、买官卖官、惊人的浪费、形式主义,甚至侵蚀到军人身上的封建迷信:“你这样瞎折腾,得糟蹋多少钱呀?这可都是军费,是纳税人的血汗钱!”

军旅 有情怀,更要有血性

陶纯的文学启蒙是在军校完成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上涌现出一批优秀 :王蒙、刘心武、张贤亮、李国文、从维熙、蒋子龙、鲁彦周,以及军旅 徐怀中、李存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站立在时代的潮头,直面人生、直面苦难,敢于打破一个个禁区,反映人民真实的呼声。陶纯读了他们的作品,有痛快淋漓的酣畅之感。正是这个时代潮,打开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军校生的视野和胸怀,让陶纯爱上了文学。

军校毕业后,陶纯来到驻扎在山东潍坊的空军部队。基层连队,生活条件很艰苦,要求严格,什么都要统一行动,每天晚上9点半,部队统一熄灯休息。陶纯就找到连指导员,请求人家把俱乐部的门打开,让他进去看书写作。指导员很爱才,关照说:“别太晚,12点回去睡觉。”

就这样,陶纯开始了艰难的创作之路,当退稿装满了床头柜的抽屉,终于,四川成都的《青年 》杂志给他寄来了用稿通知。那是1986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从此他的文学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35岁之前要掌握的16条成功法则

作者:沃伦

一个没有掌握成功法则的人,好比盲目航行的船,在“东碰西撞”后,收获的必然是失败。本书是35岁之前成功的“导航图”…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