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遭人误读是文学的另一种魅力。一部像碗里的清水一样的作品,是不可能被误读的,反而是那些有着幽深气质的作品,因为不容易看清楚,才有可能出现误读。当年,文学界用“现实主义冲击波”将我和别人捆在一起,十年之后,大部分做学问的人已不再这样说了。所以,误读是对 作品的别样肯定。 木叶:你跟葛红兵对话时说,“很多时候,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思想的半途而废”。不过在小说中,你的思想又似乎没有都“半途而废”,是否有时自己也和自己会顶牛? 刘醒龙:还就是半途而废,我每一个东西其实都没说清楚。文学它不可以成为一本思想史或哲学著作。文学作品是对思想的提出,是做某种思考的引领,不作结论,这是文学的魅力。将文学作品与思想作品等同,本身就是对文学的异化。哲学著作中那些逻辑的逻辑,就算绕不死,也要将人绕晕,相比之下,文学作品如果也这样绕来绕去,最终会绕成一种笑话。在思想上,文学的意义止于启蒙。 木叶:这些年来,或者说新世纪以来,很是触动你的外国作品有哪些? 刘醒龙:这些年一直念念不忘的作品,还是苏联 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凡是写乡土的中国 ,或是在乡村成长的人,一定要读一下《鱼王》。他对于俄罗斯大地母亲的热爱已不仅仅是乡土了。在俄罗斯文学里,很少有祖国这个概念,一般就是说母亲、大地。这是俄罗斯文学和中国文学的一个不同。与阿斯塔菲耶夫《鱼王》里对大地母亲的眷恋相比,中国 差远了,经常看到的是怨恨、抱怨、批判。 木叶:听了这话,使我想再问一下,你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 吗? 刘醒龙:我是一个特别在乎自己内心感受的人。我可能不顾一切,不顾外面的世界怎么想,不顾朋友怎么想,不顾同行怎么想,不顾所有人怎么想,我都会坠到自己内心的深渊里面去,我要把自己捞起来,让自己能够继续地走下去,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