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周国平:惟有保持着写作状态才是真正的生活

时间:2014-12-09 11:41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周国和 姚龙华 点击:
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文化中是主体,而美学则主要源于道家思想。道家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审美文化,注重精神自由、逍遥自在、率性重情、闲情逸致、生命乐趣。道家文化对于中国文人来说非常重要,开

提要  

在周国平眼中,尼采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与对虚无主义的批判,触及到了中国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人生困惑与精神危机。他用流畅而富于激情的文字,使内心被压抑着的困惑、情绪与思考得以喷薄而出,为尼采正名,为自己呐喊,为社会发问,把个人与时代的问题都抖露了出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共鸣。

万物与我为一 东方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访著名学者周国平

他被很多人看作是“学术明星”,却从来都不习惯众星捧月的感觉。他深谙有限之人无论多有学问,也无法穷尽无限的未知世界。他从不自视甚高、固步自封,总是饱含热情地去倾听、去学习。在他看来,自知无知不仅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境界。他是一个自知无知的智者,总是以谦逊优雅的姿态,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做到泰然处之。他,就是著名学者、 周国平。

近日,周国平受邀参加在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举行的深圳市时尚文化创意协会成立大会暨SFCA国际时尚论坛,我们有幸采访到他,聆听他对于道家文化、东方美学与时尚创意的睿智见解。

深圳特区报:在所有受邀参加此次时尚论坛的主讲嘉宾中,您是唯一一位学者、 ,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促成您的到来?

周国平:主办方请我来参加此次以“东方美学·引领世界新时尚”为主题的论坛,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们可能请错了人。他们说喜欢我的书,我的一些经历与感悟对他们产生过一些影响,但问题是我书里面的内容跟时尚毫无关系,我觉得这其中肯定有一种因果错乱。事实上,我真的是特别无知,尤其对时尚更是一无所知。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行业离我最远的话,那就是时尚。

今天论坛的主题一个是时尚,一个是东方美学。但我的专业是哲学,而且是西方哲学,对于东方美学我并不精通,至多只是业余爱好。同时,哲学是思考那些抽象的永恒问题的,而时尚关注的是最当下具体的东西,两者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在时尚行业与东方美学方面我算得上是一个“双料外行”。其实我内心很不安,我完全不知道的东西我怎么能去谈论呢?不过,既然答应要来,我还是提前做了功课的,我准备把“实”的东西引向“虚”的方面,把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极其有限的知识梳理了一番,从中发现了与东方美学及时尚有着内在关系的一些东西,供大家参考一下。

深圳特区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什么最主要的特征?其中哪些方面深刻地影响了东方美学?

周国平: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儒道互补”。儒家文化是主流,道家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儒道互补”是中国士阶层的长久传统,在积极的意义上,士阶层中的优秀分子秉持了儒家忧天下、哀民生的社会责任心,也涵养了道家亲自然、轻功利的超脱情怀;在消极的意义上,士阶层中的平庸之辈以儒家为做官的敲门砖,以道家为归隐的安慰剂。

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文化中是主体,而美学则主要源于道家思想。道家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审美文化,注重精神自由、逍遥自在、率性重情、闲情逸致、生命乐趣。道家文化对于中国文人来说非常重要,开启了中国特色的人性解放。在中国文人身上,同时具有励志和闲情两面。励志,就是经世济用,追求功名,为儒家所推崇。闲情,就是逍遥自在,超脱功名,为道家所提倡。如果只有励志,没有闲情,那么中国文化将会庸俗不堪,中国古代文人中那些注重精神生活与审美品位的人不是疯掉就是死掉。因此,中国古代文人中的佼佼者往往都追求一种“内道外儒”的生命状态,一个儒生的形体里面隐藏着一颗道家的心。

深圳特区报:道家的审美文化有哪些主要表现?对于人们的生活追求与精神境界有什么影响?

周国平:庄子把道家的人生哲学往审美的方向引导,开创了一种审美人生观,是世界历史上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传统。庄子哲学的出发点是保持好生命的单纯状态,所谓“保其性命之情”,把自我丧失在物质上、把天性丧失在世俗上的人是颠倒的。要超脱功利,保持生命的原初情趣。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

这就涉及到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天人合一”。儒家的“天人相通”或“天人相类”思想都是为了证明人伦道德在宇宙本体中是有根据的,并不包含人和自然统一、融合的含义。人与自然统一层面上的“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思想,就是庄子所说的“万物与我为一”,它是东方美学所要追求的终极目的或最高境界。中国的诗歌与绘画的主要对象就是田园山水,中国文人大部分都有“田园梦”与“山水癖”,寄情山水田园,释放闲情雅趣,就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一种表现。

他并不忽视学术研究的价值,只是希望能以更自由的方式把它纳入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中,而哲理散文就是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他提醒那些偏执的人,只要回想一下柏拉图、卢梭或尼采的著作,就可以发现用文学的方式来探讨哲学问题是一种多么古老而智慧的做法。哲学的内涵与魅力不会因为文学的表达而减少,反而会让哲学能更接地气,也更有人气。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中国著名学者、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至196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较早系统研究尼采的学者。

代表性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人与永恒》、《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

深圳观澜湖。即将敲开的那扇门外的墙壁上,是各式各样的中国古代门微缩模型,让人眼花缭乱;其背后的历史、人物与故事,令人遐想连篇。

门应声而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自然真诚的笑脸,足以消除所有的距离与疑虑,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几乎没有什么寒暄,如同到了家里。

如果没有事先看过他的履历表,你根本无法相信,眼前神采奕奕的他竟是一位年近七旬的长者。他真的是一个看不出年龄的人,连他自己都说,只有当别人问起时,他才能想起自己到底多大年纪了,他的心态与神态蒙蔽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否则大家看到的就会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苍老的脸了。

他,就是周国平,一个有着孩童心灵、少年敏感、青年激情、长者睿智的人。深圳市时尚文化创意协会专门邀请他到会演讲,讲的就是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将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更好地融入到东方时尚文化创意产业之上。

他是一个有时在人多的场合说话都会害羞脸红的性情中人,以生命的热情抵御岁月的沧桑,你看不出他的年龄,却能感受到他的真诚;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以思想的利剑刺穿现实的屏障,你能感受到他的睿智,却惊讶于他的谦逊;他是一个直抵灵魂的 ,以精神的浪漫对抗物质的泛滥,你想不明白他的执着,却不得不敬佩他的坚守。

他的老朋友方鸣曾感叹说:“周国平是最有人性的人,既文雅又疯狂,一点儿不像他的岁数。”

阳光透过落地窗挤进房间里,照进人心里,格外敞亮。一口香茗润喉,他便打开心灵的闸门,故事奔涌而出。

A

与尼采相遇

偶然中的必然

对于自己的学术道路选择与经历,以及对尼采哲学的译介与研究所产生的轰动性影响,周国平直言不讳:“与其说是选对了路,不如说是碰对了路,选择研究尼采哲学,对于我来说,是适逢其时,是偶然中的必然。”

世事变幻,他笃定前行。在他看来,偶然性是上帝的心血来潮,可能是神来之笔,也可能只是笔误。我们无法预测会有哪一种偶然性落到自己头上,只能从容应对,如果得到的是神来之笔,就不要辜负了它;如果得到的是笔误,就精心地修改它。

周国平1962年上北大, 1968年毕业后,曾到湖南农场劳动了一年半,然后被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所有的变数都没能阻挡住他对新生活的渴望,对学术的追求。“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他与原来的生活告别,1978年成为中国社科院的硕士研究生。

由于上大学时学的外语是俄文,因而他选择的专业是苏联当代哲学。不过,他真实的想法是,当时苏联根本没有真正的哲学,全是意识形态,而且许多苏联学者的文风特别令人生厌,啰嗦冗长,尽是概念的堆积。对于一个有着明确追求的人来说,专业限制不了他。他的心思更多的是放在苏联人对西方哲学的介绍与研究上,当然也包括尼采哲学在内。

与此同时,他开始选修德语。不过由于当时中国社科院没有专门的德语教师,资料也严重匮乏,因而像那一代的许多其他学者一样,基本上就是抱着一本来之不易的德语词典与语法自学,以至于因缺少听说环境而学成了“聋哑德语”。他后来虽然两次到德国访学,但德语的听说能力仍徘徊不前,则是拙于交往与言谈的性格使然。

1981年硕士毕业后,他留在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抱着词典阅读与翻译尼采的德文原著,把它看成是一种猜谜与解谜的智力活动,乐在其中。在此过程中,他曾受邀到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免费学习,却无意中成为了一个新闻焦点。那里有人私下议论说,有一个人翻译尼采特棒,却一句德语也听不懂,而那个人正是周国平。

基于自身兴趣的阅读与翻译,让他对尼采思想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在好朋友方鸣的督促下,伴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他于1985年春节期间,单身住在地下室里,吃最简单的食物,满怀激情与干劲,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口气写完了《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好事多磨,书稿写完后却在出版上卡壳了。虽然北京多家出版社都承认周国平的才情出众,整部书稿写得也是酣畅淋漓,但是由于他对尼采的评价与以往有很大出入,贸然出版可能会存在风险。直到一年之后,书稿才辗转在上海得以出版面世。

在周国平眼中,尼采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与对虚无主义的批判,触及到了中国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人生困惑与精神危机。他用流畅而富于激情的文字,使内心被压抑着的困惑、情绪与思考得以喷薄而出,为尼采正名,为自己呐喊,为社会发问,把个人与时代的问题都抖露了出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共鸣。

他自己坦言,这本书的轰动性影响是时代的造化,它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其地位不是在学术史上,而是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上,它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与精神诉求。

周国平在博士阶段仍然把尼采哲学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其博士论文《尼采与形而上学》,从西方哲学最根本的问题,即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去阐述尼采的思想与贡献,是一本颇具分量的学术专著。不过吊诡之处在于,到目前为止,每当提及周国平的尼采哲学研究,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与之相比,他的博士论文多少有些黯然失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魔术师心理操控术:改变世界的魔法

作者:金圣荣

世界上有成百上千的精彩魔术,它们背后用到的心理学原理却并不多,“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原理,每个…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