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者大讲堂”上,范曾与听众交流 沉下心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11月20日,在第六十三期“记者大讲堂”上,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范曾以《伟大崇高的职业》为题,与200多名编辑记者进行交流,并畅谈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的感受。 记者:艺术家怎么才能够真正地深入生活、拥抱生活? 范曾: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72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深度、有广度、有亲和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时代发展到今天,生活不像在严酷的战争年月那么单纯,因此生活的含义也应该扩大。生活的多元需要文艺的多元,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创作者面貌各异、出现真正反映我们时代生活丰富性的作品。 记者:您觉得我们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范曾: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知道中国故事是讲什么。《文心雕龙》里说,“文变染乎世情”,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中国故事究竟是什么?我们要讲的是中华民族如何谋求自身繁荣发展、拓展新途。概言之,就是今天我们讲的中国梦,一个伟大复兴之梦。 “文变染乎世情”下一句是“兴废系乎时序”,时代的大目标是时序,我们要在尽人皆知的小事情上体现时代精神,将神经末梢深入到每个细部,通过这些东西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一个状态才是文艺的大发展? 范曾:文艺大发展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不可以用票房来衡量,文艺大发展是文艺工作者自身修养的大提高,创作的作品件件能够沁人心脾、能够使读者心旌摇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文艺大发展时也强调了另一个命题,让我们要沉下心。杰出的文艺作品,绝不是在浮躁的状态下产生的,一定要能沉得下心,要肯坐冷板凳。 记者:您觉得提高学养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范曾:今天我正好带了必读书目。首先是唐宋学者放在床头的书——“史汉庄骚”:《史记》《汉书》《后汉书》《庄子》《楚辞》,中国的文字之美在《史记》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史记》一定要读。还可以看《诗经》《世说新语》《传习录》等,这些书大体是国学方面的,可以提升国学学养。 我的主修是画画,兼修其他。我从二十几岁到今天,每天早晨5点钟起来读书。早上读书万籁俱寂,记性好。我的建议是让生活有规律,不浪费。
|